参与"衣带诏事件",旨在除掉曹操的董承,还有刺杀伏皇后的举动

2020-09-17 17:26:08 作者: 参与"衣带诏

董承是东汉末年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虽然赶不上刘备、曹操这些人物,但是对汉末历史的走向也起到了很多的作用。董承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忠臣的形象,接受汉献帝刘协的"衣带诏",目的就是除掉国贼曹操,结果失败被杀。历史上的董承确实也参与了"衣带诏事件",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件事,让人怀疑他对汉室的忠诚。就是护送汉献帝东归时刺杀伏皇后一事。不同史料对这件事有不同的说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董承的人生经历

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董承的人生经历。董承是皇亲国戚,他是董太后的侄子,刘协的生母王美人被何皇后鸩杀,董太后就抚养刘协。这样看董承和刘协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不过等到董卓入京之后,董承成为董卓的女婿牛辅的部下。可能也是被携裹进来的。

董卓被刺杀,其余党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控制朝政;李傕和郭汜起了冲突,李傕挟持汉献帝,郭汜挟持百官公卿。汉献帝毕竟是烫手,李傕也没有足够的力量长期把持,只好同意汉献帝东归洛阳,而后又反悔。董承、杨奉等人在李傕、郭汜(二者已经和好)的追击下护送刘协到河东安邑,再返回洛阳。最后曹操窃取了杨奉、董承等人的劳动果实,将东汉朝廷抢劫到许县。董承也就跟着到了许县,在曹操的控制之下。

曹操对董承大概还是拉拢的态度,封董承为列侯,将董承从卫将军迁到车骑将军。名号上是更响亮了,但是其实权重并没有增加。另外曹操作为权臣,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他对刘协并不尊敬,将刘协牢牢控制起来,清洗倾向汉室的力量。

刘协与曹操对立阶段的初期,刘协当然想要做出反击,试图夺回政权。刘协寻找到的力量就是董承,又是自己的舅舅又是自己老丈人(董承的女儿为刘协的董贵人),在衣带中给董承诛杀曹操的密诏。董承又联合左将军刘备、、将军吴子兰、王服等人。

不过董承等人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正月,"衣带诏事件"败露,董承等人都被诛杀夷族,刘备因为借口邀击北上与袁绍汇合的袁术逃出许都,背叛曹操占据徐州,因此躲过杀身之祸。不过也受到曹操的亲征,放弃徐州投奔袁绍。

董承刺杀伏皇后之举

从上述的董承的人生经历来看,董承确实表现出一种忠臣的形象,虽然曾经做过董卓的部下,但是最后还是摆脱了董卓余党的标签:先是从李傕、郭汜、张济的追击下拼死护送刘协到洛阳;而后在曹操的监视下接受刘协的衣带密诏,旨在除掉强横的曹操,最终也死于这次胎死腹中的政变。不过董承也受到很多人的非议,原因就在护送刘协东归时,董承令人暗杀伏皇后一事。这件事在《后汉书》、《三国志》、《后汉纪》都有记载,却有一些出入。

《后汉书》版本:并无刺杀伏皇后一事

在《后汉书·皇后纪》中记载了这件事,但是并无董承刺杀伏皇后的内容。伏皇后手中拿着几匹绢布,大概是逃难中携带的财物。董承命令符节令孙徽用兵刃胁迫伏皇后,夺取这几匹绢布,然后杀死了旁边的侍者,血都溅到伏皇后的身上。

虽然逃难时物资紧缺,但董承也不至于为了这些绢布就冒犯伏皇后。要挟、抢劫伏皇后,杀死伏皇后侍者,在古代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是对汉室尊严的侵犯。那么董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后汉书·董卓传》中可以找到答案。刘协等人要渡河往河东逃,但是河岸太高,足有十多丈。于是董承等人用绢布制作成绳索垂下去,让刘协借助绢绳逃生。这样看来董承虽然抢劫伏皇后,但是在紧急关头也情有可原。

《裴注三国志》版本:在《后汉书》版本补充细节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引注的《献帝纪》对这件事的记载与《后汉书》大同小异,只是补充了一些细节:董承等人原本是想用多个马笼头拆解绑在一起送刘协下岸,这个时候中宫仆(为皇后驾车的官职,由宦官担任)伏德一边搀扶伏皇后,一边携带十匹绢布。于是董承夺走这些绢布做绳索,让行军校尉尚弘背着刘协下岸。大体上和《后汉书》一样,也是危急关头的权宜之计。

《后汉纪》版本:揭露董承刺杀伏皇后真相

《后汉纪》的记载与《后汉书》、《裴注三国志》的版本有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揭露董承刺杀伏皇后一事。董承令符节令孙俨(与孙徽应该是同一人,传抄中出现错误)从人群中突然砍杀伏皇后,一个左灵的人发现孙俨的动向,厉声喝止孙俨,也用刀保护伏皇后。于是孙俨杀死旁边的侍者。伏德认为马笼头不牢固,拿出绢布制造绳索。其余情节就与《献帝纪》类似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