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九子夺嫡一直以来被后世谈论甚多,人们之所以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以四爷党、八爷党为首的皇子集团之间尔虞我诈,斗争十分激烈,也富有戏剧性。
最终,四阿哥胤禛夺得皇位,而八阿哥胤禩及其追随者们则纷纷惨遭清理。如此看来,似乎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是众皇子里面笑到最后的赢家。然而,其实从某种方面来讲,真正的"超级大赢家"是一直以来不显山不露水,结果一直能够得到优待的十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祹。
之所以说胤祹才是最终大赢家,就在于他的一生实在非常之滋润,甚至比登上皇位的雍正帝还要舒坦和称心。
胤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6),是康熙帝的第二十二个儿子,而如果按照序齿,他则是皇十二子。作为众多皇子中平凡无奇的一个,胤祹不是皇后或宠妃所生,也没有从小展现出某方面的才华,也正因如此,在四哥胤禛二十一岁就受封多罗贝勒、八哥胤禩更是十七岁就被封为贝勒的情况下,他却直到二十五岁才得到了比多罗贝勒低一档的固山贝子爵位。
平庸,对胤祹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他因为能力平庸没法参与到皇位争斗当中,但也因为平庸而避免了日后站错队导致的清洗。对于当时众多皇子间的争斗,胤祹的态度一直是避免被卷入纷争,他与世无争,也不被各阵营所厌弃和针对,相对来说显露出的是一种极好的自保姿态。
康熙五十六年(1717),因为仁宪皇太后的去世,胤祹受命署理内务府总管事,这一职务是众人眼中的肥差、美差,相对来说也是一个十分安全的职务,因为它自在轻松,又不容易和政治斗争扯上关系,对无心争夺皇位的胤祹可谓再合适不过。尽管胤祹只在总管事的位子上短暂待了百日,但康熙帝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此后便让其管理满洲、蒙古、汉军正白旗的相关事务。
康熙六十年(1721),胤祹受命与当时已是和硕雍亲王的四哥胤禛一同前往盛京拜祭祖先,有了共同相处的经历,尽管胤祹仍然是无党无派,但多少也增加了在胤禛心中的好感。第二年,康熙帝去世,而胤祹则被新君雍正帝封为了多罗履郡王,这对胤祹而言毫无疑问是积极的信号,代表着雍正帝将其视为兄弟,而不是政敌。
只不过,雍正二年(1724)开始,胤祹因为行事不够认真严谨而先后被降两次爵,从郡王沦为了护国公,直到雍正八年(1730)才恢复王爵。在雍正王朝,胤祹总体上过得还是比较舒服的,甚至在雍正后期,他还曾受命管理礼部事务。等到乾隆帝继位,成为皇叔的胤祹更加自在,他管理礼部、宗人府,多次受到嘉奖,并被乾隆帝夸赞道:"恪慎周详,实心任事。三年之内,备极勤劳。"
乾隆十四年(1749),胤祹受任《清会典》总裁,负责这本号称"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行政法典"的编纂工作。第二年,六十六岁的他被乾隆帝授予可以乘轿上朝的殊荣,可见其地位之高。就这样,胤祹在侄子的敬重和关爱下一直活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才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在整个清朝历史上,胤祹都是寿命第二长的皇子,只排在享年八十七岁的乾隆皇帝第八子永璇之后。在封建社会,长寿是被许多人渴望的,而王爷的身份也是被人渴望的,胤祹能以王爷的身份活到近八十岁,实在称得上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当年四爷胤禛抢到了皇位,但从此以后每日受案牍所累,失去了大量自己的时间,最终在疲劳的累加之下不到六十岁就离奇去世。相比之下,胤祹既能够享受王爷身份带来的荣华富贵,也不必承担太多工作,生活舒适而轻松,而且最终比自己的四哥多活了将近二十年,这样的人生想必是当时世上绝大多数人所梦寐以求的。
对于想要统治天下的雍正皇帝来说,他拼搏半生达成了目标,但只坐了十三年皇位就不幸退场。
对于无心权力斗争的胤祹来说,能够自在生活、闲散度日或许就是最高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他从一出生就已经达到了,而且此后的人生里一直享受着目标达成的快乐。等到当年参与夺权的兄弟们陆续离去,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道路,并一直站在终点线的胤祹当然是一众皇子中最终的那个超级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