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二年(1024年),四十一岁的柳永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宋仁宗看过柳永的答卷后,感觉风格十分熟悉,就问到侍从:“这个柳永,是那个说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三变吗?”
那人答道:“是的,陛下,这二首词都是此人所作。”
宋仁宗听到回答后,在榜单上划掉了柳永的名字,并说到:“他既然想要‘浅斟低唱’,想必是不在意这些虚名,那就让他且去填词吧!”
皇帝下旨让“柳三变填词”一事传出后,这一下,柳永算是出名了,不过,是带有羞辱性质那种。
回顾柳永的考试经历,第一次考试时他便因“属辞浮糜”,被宋真宗筛选落榜。
结果,仁宗继位后,他同样因为“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美之文”,被宋仁宗给筛选落榜了。
不过当时宋仁宗才14岁,他的做法很可能只是为了让实际的掌权者刘太后满意而已,因为在与宋仁宗生活年代接近的太学博士陈师道的《后山诗话 》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三变闻之,作宫词号《醉蓬莱》,因内官达后宫,且求其助。仁宗闻而觉之,自是不复歌其词矣。”
第四次考试失利的柳永对科场彻底失望了,他转而“日与狷子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
那时候的柳永没有工作,科举这条路又不顺利,人到中年的他生活过得很拮据,迫于生活的压力,他只得在烟柳之地写写浮艳之词,补贴家用。
正是在这段时间内,柳永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词风也经历了变“雅”为“俗”的改变。
柳永放下了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在他的笔下,甚少有士大夫阶层不食人间烟火的矫情,他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市民和歌姬为主角,写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经历,成功勾勒出了一幅热闹非凡的众生百相图。
宋人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称:“妓者爱其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他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流行音乐家。
倘若我们行走在他所生活的汴京,就会发现,当时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在哼唱着他的曲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靠写词赚到了钱后,柳永不甘于如此平凡的度过一生,他开始踏上游历祖国大江南北的旅程。
四十二岁那年,柳永到了江南一带游玩;
四十三岁到十四五岁时,柳永在苏杭一带生活;
四十六岁时,柳永回到了汴京,在他的《笛家弄》中有这样一句话提到自己的感受:“别久。帝城当日,兰堂夜烛……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
对于柳永而言,京城还是那样的繁华,只是已不见他当年熟悉的模样,此时的他宛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那种熟悉的陌生感涌上心头时,孤独的滋味使得柳永的心难免有些伤感: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
不久,柳永又一次踏上了旅途,这一次,他先后去过西北、关中、成都地区。
在此期间,柳永所写的《临江仙引·上国》一词,表达出了他当时和家人分别,外出寻求机遇时那种孤独、悲伤和不舍的心境:“上国,去客,停飞盖、促离筵。长安古道绵绵,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
五十一岁那年,柳永终于等来了他苦苦寻求的机遇。
景祐元年,宋仁宗亲政后,立刻着手开始了改革朝政的事宜,他启用被贬的名臣范仲淹、宋缓等人,又开“恩科”对以前考场上没被录取的文人放宽标准。
那一届的考生尤其幸运,不光是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录取门槛也比往年低了很多,柳永和他的兄长柳三都在这次考试中上榜。
按我们今人的眼光来看,柳永的词,意境无疑是相当优美且通俗易懂的,只是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文人士大夫们醉心功名,更强调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这才使得柳永的作品显得那么突出,被其他文人所排斥。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