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很美的一首词,如诗如画,让人回味无穷

2020-09-18 23:36:06 作者: 苏轼很美的一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诗文大家几乎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所以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无法遍览的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就可以通过传统诗词来作纸上的观瞻。虽说间接得到的山水胜迹的印象,不及我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但是往往收获得会更多。因为诗词中常常会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性感悟。

所以简单来说,就是诗词中的山水胜迹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还能起到思想教化的作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便是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词《行香子·过七里濑》,亦是这一类作品。它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之手,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顾名思义,这首词写的是七里濑的优美景色。七里濑(lài),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天的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其因钱塘江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二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公巡查富阳,在新城至桐庐的途中,便经过了七里濑,于是就创作了这首词。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首先,词的开篇六句“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苏轼就为我们表现出了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如诗如画。即苏轼乘一叶扁舟,荡起双桨,就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湛蓝,水色澄澈,波平如镜。水中游鱼不时跃出水面,水边沙洲几只白鹭悠闲自得。可见词的开篇,苏轼就将自己热爱自然的情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当然,七里濑的江面风光也已经跃然纸上,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此情此景,恰如王维所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紧接着三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则是苏轼高度简练概括地分享了七里濑沿途景色的特点和感受。即白天的七里濑,清澈而见沙底;早晨的七里濑,清冷而有霜意;晚上的七里濑,月明而如水。

然后,词的下片苏轼便从上片的写水,转到写山及人生感悟上。“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说的就是七里濑两岸的连山,纵向看重重叠叠,恰似画景;横向看则曲曲折折,恰似屏风。结合上片描写的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可知苏轼在词中既描写了静止的画面,又表现了画面的流动,以及他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的独特感受。

“算当年、虚老严陵”,即指东汉初年的严子陵,他辅佐刘秀打下天下以后,就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古人多说严子陵垂钓实是“钓名”,白白在此终老。但在苏轼看来,“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当年的刘秀和严子陵,就像一场梦一样,如今只留下空名而已。可见苏轼通过七里濑的山水胜景,向我们表达了一种浮生如梦的思想。

那世间万物,究竟有什么是永恒的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即只有那连绵不绝的山峦,缭绕变幻的山间白云,以及青翠欲滴的晨曦山光才是永恒不变的。很明显,这三句与上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均旨在表达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熟悉苏轼的人,相信都知道他善于在大自然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

从而将自身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一片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超脱世俗人生。因此品读苏轼的这首《行香子·过七里濑》,我们不仅得到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还能感受苏轼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总的来说,苏轼的这首诗很美,如诗如画,让人回味无穷。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