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天宝五年,三十五岁的杜甫结束了十余年的壮游生涯,意气风发的踏上了西去长安的漫漫长路。
然而,小人得志,奸臣当道,贵妃受宠,君主不朝,满怀壮志的杜甫怀才不遇,备受冷落饱受打击,但他依然坚守信念,困居长安达十年之久。
到达长安后不久,杜甫的父亲便去世了,失去经济来源的杜甫不得不接受亲友的周济,过着清贫的生活,依靠着售卖草药和领取救济粮生活。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到达长安的第二年,杜甫参加了唐玄宗征召的一次考试,然而这次考试却没能使杜甫如愿。
当朝宰相李林甫唯恐有识之士进言对其不利,为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对玄宗说无一人中举,所有应试者纷纷落第。
杜甫心怀愤慨,报国无门,却别无他法。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杜甫试图通过其他途径走入仕途,他开始流连于王孙府第之间,不断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篇,期望找到伯乐。
终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一个绝佳的机会降临了。
唐玄宗举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祭祀盛典,杜甫亲自写就三篇文章献给玄宗,这一次总算得到了赏识。
唐玄宗命令宰相考杜甫的文章,不幸的是,出题人又是李林甫。
果然,这次考试杜甫只是获得了一个备选的虚假资格,又没有什么下文。
就这样苦苦等候了四年,杜甫才得到了一个河西尉的官职,这是一个管理县城治安的小官。
因为不愿向乡里小儿奔走折腰,杜甫并没有接受这个官职,一直到四年后,杜甫才得到了一个看守兵器库房的小职位。
可叹胸怀大志身有奇才的一代诗人,苦苦求索了十年,却始终仕途失意,不得其果。
朝廷政局的黑暗,社会生活的艰难,使杜甫脱离了盛唐时期诗坛盛行的浪漫主义色彩,转而投向对现实的关注,在这一时期,杜甫创作出第一批现实主义诗篇。
天宝十年四月,为讨伐南诏,朝廷征召长安洛阳等地的男丁前去应战,杨国忠派遣部队分头抓人,连人带枷锁的送到军营。部队离开时,父母妻子相送哭声震天。
杜甫在此期间创作了《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当朝君主穷兵黩武,广大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怎能不痛心疾首。
不久之后杜甫又创作出《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诗中对杨氏兄妹的荒淫无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兵车行》和《丽人行》的出现,是杜甫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长安十年的后期,杜甫还开始注重将个人情感体验与现实的深切洞察融于一炉,而不再仅仅是一个独自感叹或者同情旁观的角色。
天宝十三年秋天,长安一带连续降雨六十多天,农作物灾情严重,米价暴涨,饥荒出现。
唐玄宗派杨国忠视察灾情,杨国忠却隐瞒灾情,他找了一束大谷穗对玄宗说:"雨水虽然多,但不害庄稼。"玄宗信以为真。
而地方上报告灾情的文件也被杨国忠扣押,从此没有人敢说出灾情的真相。
杜甫对此做了《秋雨叹三首》表达自己的愁苦和对广大人民的同情。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
暴雨连绵稻谷都生出了芽,黍穗开始发霉,而地方上消息封锁,广大农民颗粒无收,只能用过冬的被子换取大米以求果腹。
对灾情惨状的深切关注,使诗人的心与劳动人民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因为长安缺乏粮食,冬天里,杜甫将妻儿送往奉先,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蒲城境内。
天宝十四年,求仕十年的杜甫终于获得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职,上任后不久,他便到奉先探望家人。
杜甫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出发,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他走到骊山脚下,骊山高处华清宫内温泉暖气蒸腾,乐声响彻天宇。
想到皇帝和大臣在此纵情娱乐,而众多黎民百姓还在饥啼号寒,诗人不禁百感交集。
冰天里的山路十分湿滑,急流上的危桥吱吱呀呀,一路艰险的回到家,满心以为妻子和孩子可以过上一段安稳日子,谁知一进门就听到嚎啕的哭声,原来诗人的小儿子已经被活活饿死。
身为父亲竟然养不活孩子,穷苦人家依然是缺衣少食,想到这里诗人心生悲愤,写下了长篇古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首诗作可以说是诗人十年长安生活中见闻和感受的总结,艰难的生活造就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重的忧患意识。
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作不仅在思想上达到了一定高度,在艺术手法上也渐臻佳境,逐渐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五月,叛军逼近潼关,杜甫携带着奉先的家小出逃,最终在陕西羌村落脚。
虽然叛军压境,但诗人的忠君之心却一刻未曾改变,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诗人即刻启程北上投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