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萧条混乱的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前秦政权出现了难得的盛世景象。
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教昌盛,人民安乐。
在创造这一景象的过程中,有一对君臣搭档功不可没:
前秦王苻坚与他的辅臣王猛。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苻坚和王猛是如何在乱世中开创盛世的。
苦苦寻觅,何时相遇?
苻坚和王猛都有开创盛世之心,但是二人迟迟没有相遇。
《晋书》上说王猛:
“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
也就是说,他怀抱济世之心,日夜盼望能遇到与自己契合的君主。
但这个过程不怎么顺利。
王猛家中不算富裕,以贩卖簸箕为生。
好在他还有受教育的条件,自幼就苦读律法、兵法。
他对时局十分关心,对杂事琐事则毫不在意,很少和周围的人聊天。
别人嫌弃他,他无所谓。
因为王猛在乎的不是这些,他在乎的是:
什么时候能找到一位好领导,好和他共济苍生。
王猛
机会也不是没有。
后赵政权的司隶校尉徐统,觉得王猛是个人才,想让他做自己的功曹。
但熟知天下形势的王猛明白,当时的后赵已经日暮途穷,于是他便推辞了。
之后,他上了华阴山,做了一位大师的弟子。
几年后,东晋的重臣桓温率军北伐,前秦政权的首都长安告急。
这时,王猛来见桓温了。
只见他穿着粗布衣服,一边捉衣服里的虱子,一边高谈阔论。
桓温仔细观察了半天,认为王猛是个奇人,于是向他请教:
“我奉天子之命北伐,为百姓扫荡残暴之人,但当地豪杰怎么没有来帮我的呢?”
王猛答道:
“您都已经跑了数千里了,如今长安就在眼前,您却不再前进。
人家不知道您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才不来。”
王猛的这番话,说中了桓温的心事。
桓温北伐,并不是要统一全国,而是把这当作从政的资本。
所以,桓温听了王猛的话,默默无言,不知道该怎么应答。
这次见面,就这样不了了之。
王猛没有表示要跟着桓温做事,桓温也没有提出邀请。
不久后,桓温撤军。
临行前,桓温向王猛伸出了橄榄枝。
他让王猛做高官督护,又让他和自己一起南下为东晋服务。
高官督护在晋代是一个类似将军的职位,地位不低也有实权。
王猛有些犹豫,于是去问师父该怎么办。
他师父说:
“你和桓温一样,都能担当重任。
在这里你就能功成名就,何必跑那么远。”
从史料来看,王猛的师父分析得很有道理。
一方面,桓温是个政客,并不是心怀苍生的人。
另一方面,东晋的门阀制度,恐怕不会给出身寒门的王猛留下多大发展空间。
门阀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切看出身,看门第。
事业不由能力决定,婚姻不由感情决定,而是全看门第高低。
因此,王猛听从师父的建议,拒绝了桓温的提议,转而去了前秦的尚书吕婆楼府上做事。
可是吕婆楼并不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王猛到底什么时候能遇到他的明主?
耐心磨合,终成默契
在王猛心中郁闷的同时,当时的东海王苻坚也忧心如焚。
他胸怀天下、战功赫赫。
然而,这依然没能改变他身边浓重的黑暗氛围。
他所处的那个时期,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黑暗时代。
那时的统治者,如石虎、苻生等,都是残暴、嗜杀之人。
屠城、强抢民女、横征暴敛、迫害杀死大臣的事,每天都在上演。
胆小的人纷纷逃亡,胆大的人则互相残杀。
至于民生、经济等,无不一塌糊涂。
苻坚的部将实在是无法忍受这样的日子了,就偷偷对苻坚说:
“如今的主上残忍暴虐,离心离德,大王应该夺取政权,以顺民心啊!”
但苻坚担心自己实力不够,就去问尚书吕婆楼怎么办。
吕婆楼说:
“我不足以成大事。
我府里有个叫王猛的人,很有谋略,殿下应该去请他来问问。”
就这样,苻坚见到了王猛。
虽是初见,却像是故友重逢。
苻坚
两人共同探讨时事,聊得非常投机。
苻坚非常兴奋,说:
“我遇到王猛,就像刘备遇到了诸葛亮。”
很快,苻坚在王猛等人的帮助下,废掉了残暴的苻生。
苻坚即位后,称大秦天王,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
他们第一次合作,便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但这并不代表之后的合作会一直这么顺利。
那时雍州的始平郡豪强纵横,到处都是强盗、小偷。
苻坚便改任王猛为始平令,让他去治理始平郡。
王猛到任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强力推行法治。
不多久,他就用鞭子打死了一位奸恶的官吏。
官吏家属上诉告状,监察部门也劾奏了王猛。
于是,王猛便被装上囚车,投入大牢。
苻坚亲自审问王猛,沉痛地说道:
“当官做事,要首先讲究仁德。
你才上任几天就开始杀人,太残酷了!”
要知道,苻坚是那个残暴时代少有的仁柔之君,而王猛却是人如其名——刚猛强硬。
王猛拒绝认错,而是反驳道:
“治理和平的邦国,要用礼仪道德;治理混乱的邦国,就要用严刑峻法。
臣这才杀了一个奸人,还有成千上万的奸人没杀呢。
如果臣不能除暴安良,不能清除不法之徒,那么臣就辜负了您对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