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战争刺激了火器大发展,之后火器技术却因社会安定逐渐停滞

2020-07-22 08:52:56 作者: 明初的战争刺

引言

在网上总是能看到网友们激烈讨论中国火器技术何时落后于时代的问题,以及对明朝火器的优劣问题争论不休,本人腰小胳臂细无意加入他们的口水战。

但不可否认的是,至明中期时,明王朝所拥有的火器已经落后于欧洲各国了,需要引进外来火器技术才能满足战争需求,所以我认为与其关注明王朝火器的优劣问题,倒不如来分析一下明初期繁荣发展的各种火器技术为何到明中期时就陷入了停滞不前的怪圈,甚至还出现了技术倒退。

明军士兵

明初期诸多战争需求促使火器技术迎来大发展

对于明朝火器技术在早期得到大发展,在明中期却逐渐落后于世界的现象,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火器技术之所以在明王朝初期(包含朱元璋未称帝前的那段时间)得到大力发展,其种类、在战争中使用的规模都远超同时代的世界各国,处于领先世界的水平,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明军有着相当多的战斗任务和危险的“生存环境”。

一种火器

不管是和敌对势力的起义军作战,还是和元朝朝廷军队作战,为了获得战斗优势和胜利,明军士兵们对火器都有着非常大的需求。战争逼得人们不得不列装各种威力强大、上手简单的火器,于是火器技术和战法应用都出现了“大爆发”。

在1359年的绍兴之战中,朱元璋为了击败势力雄厚的张士诚部队,让其部下在战争中使用了金属弹丸、火箭和铁炮等诸多火器。其中用火铳(管形金属火器)发射金属弹丸射击目标还是人类历史上的首例,此前的火铳基本都使用石弹,其威力远不如金属弹丸。

火铳

从明军对金属弹丸的首先使用来看,可见这一时期,朱元璋手下的工匠们已经掌握了相对成熟的火器制造技术,否则也不会使用对枪管损坏较大的铁弹丸了。

ps:石弹易于生产,重量较轻,对枪身的作用力小,不易损坏枪管。

火器

除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外,其他起义军部队也都大量使用火器混战,毕竟与需要长久训练的弓箭相比,当时的火铳虽然有效射程短,但杀伤力却很可观,还容易上手,对于缺少系统训练的起义军士兵来说堪称是最好的武器了。

一些拥有大量火器的起义军部队还搞出了火铳集群齐射和冷热协同轮射等战术战法,将火器战法迅速发展壮大。不过,他们的火器研究和规模还是比不过朱元璋,顶多比元末的朝廷军强一些。

在当时的元末群雄中,朱元璋的部队堪称是一朵奇葩,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的军队曾多次大规模(数以千计)使用各种旧式、新式火器作战,在攻城、守城和水战(炮舰对轰)中都多有运用,一些诸如火龙枪、火铳、大小将军筒、铁炮、神机箭、火蒺藜和“没奈何(燃烧性火器)”等火器列装的极多,连不同武器所需的火药配方也摸索出了许多种,因此人们将元末的这一时期称为早期火器作战史上的一大亮点。

火器

不过当时的火器技术虽然出现了大发展,但是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明军的火器还无法适应所有战斗。比如,与在南方和其他起义军和朝廷军队相互征伐时相比,朱元璋的部队在北伐时所用的火枪数量和规模就少了许多,火器对北伐战争的影响并不大。

这是因为北方多平原和野战,而在野战中,早期火器大多无法发挥出威力。

以火铳为例,这种管形金属火器的威力虽然很大,但是因为枪管短小、气密性差等原因使其有效射程较短,装弹方式的落后也使其射速很低,根本无法与弓弩相比,在面对敌军骑兵时非常被动。

明初火铳

北方明军大规模装备和使用火器,还要等到明朝平定长城境内的元朝残军和地方割据势力以后的数十年里,当时北方明军部队的火铳兵人数已经慢慢达到了军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罢军需库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而在对云南割据势力的征伐过程中,明军还开发出了火器连续射击之法——三段击,这是一种强大的火器作战之法,常常都能将叛军压制的抬不起头,帮助明军取得战争胜利。

1388年,明军大将沐英,为了对付云南叛军,让士兵们手持火铳和神机箭排成三个行列,当敌人靠近时,第一排的火铳兵首先开枪射击,然后退回行列最后一排装弹做好再次射击的准备,同时第二排的火铳手上前一步,在原先第一排士兵的位置举枪射击,然后也退到行列最后一排装弹,之后以此类推,达到连续轮番射击的目的:

“军中置火铳、神机箭尾三行,列阵中,俟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则次行继之,又不退则三行继之。”

这种火器战法很有效,能极大发挥出明军火器的威力,同时,这也是世界首例对三段击的详细文字描述。

明军火器技术逐渐陷入停滞

在靖难之役时,南军的火器装备率和使用率还远超北军,其火器之威给朱棣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促使朱棣在北方军队中大规模推广火器和设立神机营等高度火器化部队的动力之一。至此,明朝的火器发展又来到了一个高潮,其数量、质量、战术运用等方面比之前都有着长足进步。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