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世人皆知《大风歌》,却不知刘邦的另一首诗

2020-07-22 07:49:21 作者: "大风起兮云

提起汉高祖刘邦,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刘邦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最终因机缘巧合,参与到了群雄逐鹿的战争之中,最终在蜀汉之争中击败楚霸王项羽,建立大汉,史称汉高祖。

人们赞叹刘邦所取得的军事成就,但是对于刘邦的为人后人却极为不屑,据《史记》记载,刘邦曾经是一个无赖,不仅自己没有文化,而且还看不起读书人。但是后人所不知道的是,刘邦也曾作诗数首,但是仅仅流传下来两首。因为刘邦本人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写的诗歌大多率真豪迈,颇有一番风味,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刘邦现存于世的两首诗歌。

一、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说起这首《大风歌》,真的是耳熟能详,世人皆知。《大风歌》作为刘邦最传世的一首诗(虽然一共只有两首流传下来),颇为豪迈。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三个字,但是却气势磅礴。得以流传百世。

要说这刘邦能夺得天下,当上皇帝,还真的是不容易,他既不是名臣之后(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也没有贵族血统。自己仅仅是个秦朝泗水亭亭长。秦制十里为一亭,因此所谓亭长只不过是一个比里长高一级的角色,手底下不过五六个人,虽说吃的是官家饭,但往往入不敷出。

但此时的刘邦并不想造反,毕竟造反是掉脑袋的活,人家项羽是因为自己是项燕之后,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且自己跟秦朝还有世仇,所以造反这事可以说是谋划以久,但反观刘邦,不仅跟秦朝无冤无仇,自己也没什么号召力,显然丢掉工作造反是相当不合算的。

谁知天不遂人愿,刘邦在一次派遣任务中(押送劳工去骊山修陵墓),劳工几乎是跑的跑溜得溜,还没走到一半人就所剩无几了,依照秦朝法律,误了工期是要按律斩首的,因此刘邦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把人都放了。这批人中有几十人无家可归,又感于刘邦恩义,于是便决定跟随刘邦一同造反。就这样刘邦才总算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后来秦失其路而天下共逐之,陈胜吴广率先在大泽乡起兵,随后各地都纷纷起兵,此时的刘邦也起兵应和,但显然此时的刘邦势力还很微小,等到他投靠项梁(项羽的叔父)的时候,手底下也不过才三千兵马。

后来刘邦一步步的发展壮大,一直到攻破咸阳,与项羽分庭抗礼,项羽才真正意识到刘邦的可怕之处,然而此时刘邦气候已成。即使项羽后来将刘邦封到了汉中这等闭塞之地,却仍然没有阻挡刘邦入关的步伐,最终项羽的楚军在垓下被汉军围歼,项羽做《垓下歌》后自刎而死。刘邦正式登基,立国号为汉。

后来刘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之乱后回归了自己的家乡沛县,并大摆筵席。回到沛县的刘邦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孤身起兵之事,又想到自己已经年老,缺少名臣名将,于是便作《大风歌》

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水调歌头》辛弃疾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名作水调歌头的上阙,其中"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用的就是《鸿鹄歌》的典故。《鸿鹄歌》乃刘邦所创,是刘邦存世两首歌中的第二首。

当初刘邦在打下天下后,立刘盈为太子,但是刘盈性格软弱,为刘邦所不喜。相反赵王刘如意则甚得刘邦欢心。

赵王刘如意的母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夫人,当初吕雉被项羽所擒,甚至差点被杀。等到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吕雉被接回宫立为皇后,但此时刘邦已经找了新欢:戚夫人。

据史料记载戚夫人是楚国人,不仅出落的国色天香,而且声音软糯动听,尤其擅长跳舞,刘邦作为亭长,哪里见过这等美女,于是当即喜欢的不得了。据说就连吃饭都要抱着戚夫人吃。戚夫人自己也很争气,为刘邦生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儿子。至此这场立储之争便开始了。

与吕后的刚毅果敢不同,戚夫人的绝招以和风细雨为主,尤其擅长吹枕头风。但是这招的缺点就是戚夫人太依靠刘邦本人了。而吕后则完全不同。

吕后自知自己没有戚夫人的优势,已经不再受宠爱,于是便开始笼络起了众大臣。刘邦一次询问太子废立之事,周昌听闻刘邦要废太子,心下大怒,也顾不上自己口吃,当下心急的向刘邦说道: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诏(成语期期艾艾的出处之一)。刘邦因此而大笑。

但此后的刘邦并没有打消改立太子的念头,因此吕后又找来张良商量对策,张良本不愿参与天子家事,但禁不住吕后反复哀求,只能同意,张良建议吕后将隐居不愿做官的"商山四皓"请来辅佐太子,这样太子刘盈的威望就会提高。当时"商山四皓"德高望重,社会上都希望他们能下山做官,但是因为刘邦不尊重读书人,因此刘邦多次相请都愿意下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