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

2020-09-21 19:35:38 作者: 朱元璋为什么

古代谋士的宿命使然,谋士知道的太多了,君王干了那些坏事,谋士都参与其中,知道来龙去脉。而且很多谋士出的计策都是阴谋诡计,很多都是见不得人的计谋,这些计策太过阴毒,君王不得不防备谋士。刘伯温曾经就出过阴谋害人的计策。众所周知,朱元璋是红巾军的分部,打着小明王韩林儿龙凤政权的旗号在金陵一带扩大势力。当然了朱元璋也在名义上奉行小明王的旨意。

小明王龙凤政权在刘福通的带领下发展壮大,本来可以一举灭了元朝,由于指挥失误,元朝反扑,刘福通惨败,龙凤政权的实力大大削减。

刘福通和小明王韩林儿驻扎安丰,张士诚就派部将吕珍包围安丰。当时安丰城内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情况危急,连小明王韩林儿都哭泣。

刘福通只好求救于朱元璋,朱元璋要带兵亲自去救龙凤政权。刘伯温阻止朱元璋,认为大军不应该轻易出动,如果将小明王救出来,该怎么安排小明王。

当然了朱元璋并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建议,而是去救故主小明王。朱元璋到了安丰,刘福通已经战死,朱元璋击败吕珍,救出小明王韩林儿。

当时朱元璋还想将韩林儿迎接到金陵,而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也都认为应该在中书省设立御座,朱元璋要按臣子的礼节率将领参拜。而刘伯温就不同意,说:“这不过就是个放羊娃,拜他有什么用?”

只是刘伯温没有想到,朱元璋也曾经是个放牛娃,和韩林儿一样,这当时的气氛就尴尬了。刘伯温瞧不起放羊娃,为了缓解气氛,刘伯温以朱元璋天命所归为理由,才让朱元璋转怒为喜。《国初群雄事略》卷一:癸卯春,张士诚围安丰,福通请救,太祖亲援之。先遣常遇春至安丰,士诚遂解围。福通奉林儿弃安丰遁于滁州居之,士诚兵复入安丰守之。丙午三月,太祖取安丰。先是安丰被围请援,太祖救之。太史刘基谏曰:“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不听。径过庐州,平章左君弼不出迎。及安丰兵解,回攻庐州,三月不克。后太祖谓刘基曰:“我不当为安丰之行。使陈友谅乘我之出,直捣金陵,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也。”太祖至安丰击吕珍,破之,珍弃城走。太祖遂以宋主韩林儿还金陵。诸将议于中书省设御座奉林儿,刘基曰:“彼牧竖耳,奉之何为!”密陈天命所在,太祖意悟。

朱元璋阵营中对小明王韩林儿有意见的就是刘伯温了。当然了刘伯温的建议逐渐改变了朱元璋对小明王韩林儿的态度,朱元璋没有将小明王韩林儿安排到金陵,而是安置在滁州。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朱元璋称吴王的第二年,小明王韩林儿就去世了,只不过死的不明不白,明太祖朱元璋让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韩林儿到金陵,在乘船渡长江的时候,船沉了小明王也从此淹死江中。《明史》: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小明王韩林儿之死恐怕也是刘伯温出的计策吧,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刘伯温只不过是个伯爵,而廖永忠立下大功,本该是公爵,却封侯爵。而且两人都是死于洪武八年,不能说跟这件事无关。

尤其是刘伯温还精通天文,朝廷有点小事动不动就拿天命说事,而且每次都说中了。这让朱元璋不得不防备刘伯温,因为天命都被刘伯温掌握,大明江山能否长远,也不过是刘伯温一句话的事了。谋士辅佐君王打江山,讨论各种战略战术,很多军事政治机密都会知道,而且谋士长期在君王身边,对君王的心思猜的十分透彻,对君王的秘密也心知肚明。这其实就是触犯了君王的逆鳞。

比如越王勾践的谋士范蠡文种就曾长期辅佐勾践,勾践在吴国当奴隶的时候,范蠡和文种就陪伴在身边,对于勾践在吴国所做的事一目了然。尤其是吴王夫差病了,太医诊断不出,需要,有人来尝吴王夫差粪便,通过粪便的味道来辨别病情,但是吴国没有人愿意这么做。

到最后勾践自告奋勇前去尝吴王的粪便,最后治好了夫差的病,也得到了夫差的信任,由此勾践被放回越国,才能卧薪尝胆,最后吞并吴国。

而勾践吃屎这件事范蠡和文种都知道,当大功告成,范蠡懂得君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福,于是离开了庙堂,散舟五湖。而文种却辅佐勾践,最后被勾践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