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思是一个心怀大志,并且是多智多妖的奇人,他是四阿哥胤禛的师爷,在九子夺嫡帮助雍正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精于权谋之道的邬思道自然明白其中道理,所以雍正上位后已有杀邬思道之心,而又想到与邬思道亦师亦友的名份,让雍正有了犹豫。那么,邬思道口中的“再不走就来不及了”这句话意义何在呢?
在雍正登基的当晚,朝中局势还未稳定,就迫不及待的回到潜邸,处理一些影响雍正形象和见不得台面的的人,其实最重要的人就是邬思道。并且专门与邬思道讨论如何安排他功勋卓著名分问题,说白了,就是解决邬思道何去何从的安置问题。但雍正心里早已准备除掉邬思道的想法了,只是想试探一下邬思道。
邬思道早就洞察一切,如果邬思道当时有半点 恃功自傲,或者要求要名分,雍正肯定毫不犹豫除掉他,因为本身邬思道谋划的“阴谋”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事情,有损形象的事情绝不能让外人知道成为要挟雍正的把柄,以雍正的个性绝不会让这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邬思道表明了立场,撇清和雍正的关系原则
雍正所担心的是,邬先生旷世之才,如果为他人所用,一旦和其他阿哥联手起来,雍正的麻烦可就大了。
以邬思道的智慧,雍正的这点小心思他能不看出来吗?邬思道很清楚四爷胤禛此时的顾虑和担忧,所以邬思道很干脆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之前是四爷的师爷,提出他和雍正之间的关系原则。即使四爷身份变了,但他的身份始终没变,还是四爷的师爷。
他提出的立场是想给雍正传递一个信息,我邬思道帮四爷是为了完成一个读书人的远大抱负和理想,辅佐四爷胤禛上位从未想过能要图一官半职。邬思道看雍正打消了之前顾虑,继续传递他的想法:
“不要身份,不进官场,不言功劳,更不想涉足朝政。”
那么雍正之所以会答应邬思道?不仅仅是念及旧情就打消疑虑的,其实不然,邬思道很清楚只有选择功成身退,才能让雍正打消对他的担忧和疑虑,也就是邬思道提出的“半隐”。
所谓的半隐就是在雍正遇到难处需要人解决的时候,邬思道随时还可以帮上忙,还可以用上他。
而邬思道最终的目的,就是彻底脱离雍正的视线和控制。所以邬思道选择雍正的心腹李卫那里,这样雍正能够随时找到自己的前提下,还可以隐藏身份,而且还在雍正的监视下,这也是邬思道非常的明智选择,也是保命的最佳选择。
但是,随着李卫官职的升高,很快就会升为封疆大吏,邬思道很清楚,尽管他选择雍正最信任的心腹做一个幕宾,如果不识时务再继续做李卫的师爷的话,雍正的多疑,是要出麻烦的,所谓强强联合,这应该是雍正非常忌讳的。
邬思道抽身到田文镜处,帮助田文镜解围
所以邬思道知道,想办法抽身到雍正另一个心腹大臣田文镜那里做幕宾,这样比较稳妥些。因为田文镜的名气还不及李卫,田文镜处不是雍正的主要“核心”。所以,尽管田文镜升为河南巡抚,但是离朝廷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还有就是田文镜根本不知道邬思道的身份和背景,雍正不会担心邬思道和田文镜一起勾结干点什么名堂,相对来说,邬思道去田文镜那里做幕宾辅佐,雍正还是比较满意的。
于是,邬思道正好帮助田文镜解燃眉之围,帮助田文镜彻查山西诺敏谎报藩库亏空,欺瞒朝廷的案子,同时让田文镜扳倒诺敏还立了大功。邬思道还要求田文镜以八千两一年的幕酬聘他做幕宾。这个田文镜在高兴之下就立刻答应了,且不知道这就是邬思道给自己预先计谋好的全身而退的伏笔。
邬思道来田文镜府上后从不过问官府事务,表现就是什么正事儿也不干,怎么样舒服就怎么来,当大爷的架势。无所事事的邬思道追着田文镜后面要自己的幕酬,田文镜很恼火了:李卫送来的不是师爷,是大爷。
邬思道的水平真的很高,他故意激起田文镜对自己的不满,这样的话,田文镜就会觉得聘他不值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邬思道轰走,邬思道可以趁机脱离官场远离朝政,同时可以给雍正传达信息:邬思道除了雍正以外,绝不会与雍正的所谓的心腹达成盟友。
邬思道主动请缨押粮草至西北大营
当然,邬思道还是帮田文镜办了事情的,邬思道觉得,朝廷的事可以不管,但四爷遇到了困难,邬思道就会不遗余力的去帮雍正度过难关的。
而在年羹尧与叛军罗卜藏丹周转很长时间也没结果,年羹尧“围而不歼”的举动,耗费朝廷巨大的财力物力,让雍正在后方供应上已经开始捉襟见肘,雍正非常重视这次的胜败,如果不很快结束战事,平定西北,雍正就会被年羹尧拖垮,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西北的年羹尧,因为河南发洪水的原因,粮道押运粮食迟到几天,并且没有按数额送到,竟然把押粮官员给杀了。而这种情况,其他官员觉得,官可以不当,但命不能不要啊!这样一来,没有人再敢往西北押运粮草了,如果皇帝怪罪下来连脑袋都不保,田文镜急得焦头烂额的,实在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