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发生在1950年底的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的一次经典战役,也是志愿军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胜利。
这次战役有哪些亮点呢?概而言之有四大亮点:
其一,此战创造了志愿军将美军整整一个团予以全歼的光辉纪录。
其二,此战迫使美军“王牌部队”(主要包括其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第三、第七步兵师)经历了美军历史上“路程最长的退却”。
其三,中朝军队通过此战一举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
其四,此战意味着志愿军完成了东西两线作战均获大捷的壮举,将战场态扭转为对中朝军队极为有利的局面,从而成为一个“拐点”,为最终的停战和谈夯实了基础。
然而,一些人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出发、以一种求全责备的心态指出,长津湖战役在诸多亮点之中也有一件憾事,那就是我军在抢得先机的局面下,没能把陷入包围圈中的美军全部歼灭。
本着尊重事实、还原真相的观点,我们有必要个中原因进行一番探讨,捋一捋几个关键点。
志愿军在长津湖一役为啥未能全歼被围的美军?原因不一而足,来自方方面面,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武器装备。
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新中国刚成立才几年,此前又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使得国力和军力都有限,当时志愿军部队的武器装备与美军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是被“甩出了几条街”。
战场上的生死对决,敌我双方拿什么较量?当然首先得靠武器装备,如果这方面与对手差得太多,必然严重限制部队战斗力的发挥。
那么中美两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不妨例举一些具体的事实。
以侵朝美军“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陆战第一师为例,他们就是一支装备极为优越精良的高度机械化部队。
而志愿军第九兵团作为长津湖战役中的主力部队,其武器装备则全面处于劣势。
美军陆一师配备了哪些轻武器呢?用领先当时世界各国来形容该师的轻武器配置,可以说毫不为过。
主要有汤姆逊式冲锋枪(志愿军通常称之为“汤姆枪”)、自动步枪、勃朗宁式机枪、以及M1式半自动步枪等。
除此之外,作为该师的常规配置,每个步兵营有81毫米迫击炮4门,每个步兵连有60毫米迫击炮3门,每个排有89毫米火箭筒若干具……
那么,志愿军第九兵团的轻武器主要有哪些呢?
说来令人心酸,除了极少的机枪和冲锋枪之外,绝大多数还是日制三八式步枪,其射速远远无法与美军的M1式步枪相提并论。
如果将双方的重武器进行比较,那美军更是远远占据优势。
简单来说,美陆一师每个团至少配置107毫米重迫击炮达12门。再具体说到该师第十一炮兵团(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的主力炮兵部队),其建制包括:一个155毫米榴炮营,共有三个连,每个连配置6门155毫米榴弹炮;三个105毫米榴炮营,共有九个连,每个连配置6门105毫米榴弹炮。
除此之外,美陆一师的装甲部队对于中朝军队也简直是“开挂”一般的存在。当时志愿军尚无坦克作战,而美军仅在长津湖一带就出动了200多辆坦克。
而志愿军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可供使用的重武器,只是数量非常有限的中小口径火炮,跟美军相比完全难以望其项背。
美陆战一师还有强大的装甲力量,其在长津湖地区部署的坦克超过二百辆,而志愿军第九兵团根本没有配备坦克。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能不谈,那就是双方空中火力的对比。
在这一块,志愿军完全是一片空白,根本不存在空中支援与掩护这一说。
而美陆战一师呢,最多的时候可以获得多达上百架战机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可以说是完全垄断了制空权,对志愿军地面部队形成碾压式的打击。
美军每次发动进攻,往往先出动飞机对志愿军进行一番狂轰滥炸,把整个阵地炸得面目全无才派步兵部队冲击。光是想想这种惨烈的画面,就不难知道志愿军作战有多么困难了!
这就必然导致志愿军被迫在美军战机为所欲为的白天隐蔽行踪,只能采取“月亮攻势”,尽可能选择在夜间发动攻击。
在用于指挥作战、联络部队的通信设备方面,美军也远远处于上风。一个最有力的例证是,他们给每个排都配备了非常齐全、先进的通信设施,可以极为敏锐、及时地感知战场的态势。
而志愿军第九兵团最基层的通信设施位于团部,也就是说团以下的作战单位经常处于难以及时沟通指挥的状态,这仗当然不好打了。
总而言之,志愿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与美军相比存在巨大的劣势,这是导致长津湖战役中未能将被围美军予以全歼最关键的原因。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将士仍然能将美军陆战一师和步兵第七师截为五段予以分割围歼,打得美军全线溃逃,展现出本文开头所述的四大亮点,不能不说一场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