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是历史上少有功名两全又得善终的名将,但为什么没人学得来?

2020-09-23 15:26:20 作者: 王翦是历史上

古代是军事帝国,权力、资源、名利、女人等等,都需要通过军事掠夺来获得。所以,在历史上的军事帝国中往往能涌现出很多名将。

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数的上来的名将太多了,战国四大名将:廉颇、王翦、白起、李牧,韩信、卫青、霍去病、关羽、张飞、李靖、尉迟恭、郭子仪、李光弼、曹玮、徐达、常遇春、袁崇焕、年羹尧等等,太多了。

不过纵观历史上的众多名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名将很难做到功名两全又得善终的。而历史上能做到功盖当代、位极人臣却能善始善终、从容自如的武将,真的很少。但有一个人绝对算得上,那就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王翦。

王翦不仅军事水平高,政治智慧过人,而且功劳非常大,用功高震主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最主要的是他能得善终。在“功高盖主主必疑、位极人臣臣必妒”的社会里,能做到这一点的无疑是个人才,后世很多人都把王翦当作一种政治智慧的典范来加以比较和反思。

但问题是,王翦的故事流传了千年,为什么后世依然很多武将逃不出“功高盖主主必疑、位极人臣臣必妒”的怪圈,依旧不得善终呢?难道他们真的连仿效王翦的意识和智慧都没有吗?

所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有些事情是不可轻易复制的,王翦的故事你学不来。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我的观点。

当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来看看王翦的故事吧。

王翦的故事太熟悉了,我就简单说一下。

王翦出身名门、家学渊博,且本人自幼熟读兵法,他从小就不盛气凌人。长大后的王翦开始从军,从此,军功不断。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王翦进攻赵国的阏与,夺取九座城池。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率领兵马攻打赵国,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灭亡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的地方全被定为秦国的郡。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荆轲行刺嬴政计划失败后,嬴政恼羞成怒,派王翦领兵进攻燕国。将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遂平定燕国,夺取了燕国都城蓟。

在灭掉三晋、赶走燕王之后,嬴政很爽,已经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于是他想挟百胜余威,一鼓作气地把荆楚也收入囊中,便找来于是找来身边的重臣王翦和李信商议。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秦伐楚之战展开了。

秦伐楚之战

攻打楚国之前,嬴政叫少壮派将领李信和老将王翦分别发表自己的观点。

嬴政问两人:“寡人想攻打楚国,你们觉得需要多少兵马能够完成任务?”

少壮派的李信思索了一下,毫不犹豫的说:“20万就可以了”,而一旁的老将王翦瞟了一眼,不屑一顾的说:“20万?你以为过家家了呢,老臣觉得灭楚非60万不可”

《史记》上记载: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听到王翦说60万大军,嬴政说,王将军,你老了,先回家休息吧,这事交给李信来。

随后李信带着20万大军攻打楚国,随军一起的还有未来的大秦名将蒙恬。蒙恬当时也是少壮派的将领。

实际上,嬴政之所以让李信、蒙恬出征,无非是培养秦国的人才梯队,让他们去灭楚作为实验、演练场。

而李信和蒙恬,他们刚开始进军也是很顺利的,打了不少胜仗,可惜最终还是被楚国的项燕打的落花流水,最后狼狈逃回秦国。

当然,李信他们为什么会惨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秦国的楚国势力昌平君他们在楚地的叛变所致。他们的突然叛变,让嬴政和李信都始料未及,最终功败垂成。

李信的惨败,让嬴政很不高兴,嬴政虽然不高兴,但并没有诛杀李信他们。据史料记载,我们这位李信最后也得了善终。

所以说,嬴政不愧是千古一帝,他也是历史上少数能做到对自己手下的功臣动手过的,这恰恰证明嬴政的宽仁和伟大。

在验证少壮派的李信和蒙恬失败后,嬴政不得不贴着老脸去找王翦,让他再次出山。

王翦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不过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六十万大军。嬴政说好。

大军出发前,王翦再次向嬴政提要求说要嬴政赏赐田宅和金银珠宝。目的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史记》: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

后来,行军途中,王翦又派人去跟嬴政说,诺言兑现了没有,总之,表现出一个很贪财的样子。

王翦的表现不仅让很多人不解,连他的儿子都搞不懂,父亲为什么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要钱。

王翦意味深长地说:“秦王为何一再亲自送我们?我们把秦国家底都带来了,秦王在盼望我们早点灭楚的同时,更怕我们造反。所以我要用贪得无厌的假象,消除秦王的疑惧。这样,我们才能平安,也才能真正做到秦王不来干涉我们的军事行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