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写当朝皇帝,白居易为何竟然没事,原来诗中有个技巧

2020-09-24 10:19:45 作者: 《长恨歌》写

我们知道,皇帝家的事情是不能随便说的,皇帝更加不能随便议论。清朝有个人写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这本来是一句非常风雅的诗,却被清朝统治者认为,这是在讽刺自己没文化,砍了写诗的人的头。接着又有一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也认为是在怀念明朝,讽刺清朝,写诗人遭到斩首。

就算是在宋代这个很开明的时代,“熙宁变法”的时候,苏东坡因为不满变法的一些做法,写了几句诗发牢骚,结果也是被抓起来,严刑拷打,最终被贬谪到黄州。

(白居易)

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家的事情,确实是不能随便议论的。然而,白居易竟然在唐朝的时候,写下了《长恨歌》。这首《长恨歌》,直截了当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这个

当时非常有名,传遍天下。但是,竟然没有人举报白居易,说白居易是在议论皇帝。朝廷也没有出面,抓捕白居易,处罚他。

那么,明明皇帝是不能够随便说的,为什么白居易这么说了,朝廷竟然没人在乎白居易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白居易并不是直接写唐朝皇帝,而写的是汉朝皇帝。

这话确实有一点儿道理,因为《长恨歌》开篇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写的是“汉皇”,而不是“唐皇”。但是谁都知道,这其实是用汉朝影射唐朝。

而且还不仅仅是影射的问题,内容里讲的,全都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实实在在的那些事情。白居易写得那么真实,为什么没有受到惩罚了?

(杨贵妃画像)

我认为,这个问题,既与唐朝的整个文化生态有关,也与唐朝的朝廷有很大的关系。

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视诗歌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风气很开放的时代。唐朝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容并包。在宗教上,既能容忍道教,也能容忍佛教及其他宗教。唐朝也能容忍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长安的街头,当时就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世界各地的人,都在那里。

唐朝非常重视诗歌。在科举考试等一些人才选拔上,把诗歌作为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次在考试之前,诗人们还会写诗送给考官,给自己博一个好印象。而且这种做法,并不认为是贪腐行为。

正因为唐朝非常重视和包容诗歌,因此是唐朝的诗歌,也才能够那么灿烂辉煌。当时出现了非常多的流派,这些流派中,包括边塞诗、新乐府诗在内,都是直接表达诗人们对唐朝一些做法的不满。比如边塞诗,实际上是表达对唐朝开疆拓土的不满。新乐府诗,则是直接反映民间疾苦。不过,这些诗歌都广为流传,并没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对。

李白想从政,但是唐明皇只把他当弄臣。李白愤然辞职,写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话,也没有任何人认为李白这是在讽刺皇帝,把李白抓起来拷问。

(李白)

除了唐朝的文化生态非常好以外,白居易之所以写《长恨歌》,什么事儿也没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就变得非常弱了。

控制能力弱,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政”。“反正割据”使得地方上的那些军阀,敢于不听从中央的号令。“宦官专政”中,宦官虽然能够控制皇帝,但是不能控制全国,更管不住知识分子的嘴巴。

白居易等人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之所以能够在那时候兴盛起来,与这种控制能力很弱,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了,我们其实也应该看到,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小技巧。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其实并没有太多讽刺唐明皇。杨贵妃本来是唐明皇儿媳妇,白居易也并没有说。白居易说得最多的,反而是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这一点,就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事情,写得非常的高大上了。白居易控诉得最多的,倒是“安史之乱”给老百姓带来的伤害。

本来唐明皇就是一个备受议论的人物,后世的唐朝天子也认识到这个点。而白居易还肯定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这样一来,后世的唐朝皇帝,怎么还会打击白居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