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人常见的“琉璃”,在古时可不是谁都能用的

2020-09-24 16:24:43 作者: 我们现代人常

古代建筑,尤其是皇家宫殿和寺庙,都可以见到一个构件——琉璃瓦。由于,琉璃瓦具有耐用、润泽、鲜艳等优点,一直是建筑行业的宠儿,从最初的装饰到大规模的使用以及皇家陵墓的应用,都证明了这一构件的实力。

其实,关于“琉璃”二字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故事。

范蠡在负责督办越王的王者之剑时,在冶炼后的废料中发现了琉璃。当时,由于琉璃色泽艳丽,将其便献给了越王。其后,被赐名为“蠡”,又赏给了他。于是,范蠡将琉璃制成了首饰,赠给了西施。

之后,西施去了吴国,落下的眼泪滴在首饰上,化作了点点流光溢彩。那如歌如泣的色泽流动,仿佛在诉说着西施泪别范蠡时的凄凄切切,诉说着她的坚贞。于是,被人称之为“流蠡”,后称“琉璃”。

其实,和很多产品故事一样,琉璃会借助一些“经典”来烘托它的韵味。不过,琉璃的产生的确是副产物,它非天然,最早的材料竟然是来自青铜器铸造时的“废渣”。

冶炼的温度非常高,超过了1000℃。在这种温度下,铜铁、汞等物质加入方解石(一种碳酸钙矿物),便可得到。但是,由于材质中所含的杂质各异,即使得到了琉璃的原料,再用它制作器皿,其成功率依然很低,由此,便决定了它在古代的“身价”。

其实,琉璃瓦到南北朝才有。

古人一直有给陶瓦上釉的做法,直到琉璃瓦的出现才被替代,这期间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北魏时期,琉璃瓦制作工艺传到中原,但很快就失传了。直到隋朝,一位名叫何稠的工匠,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到了唐代,琉璃的应用被普及。

由于,琉璃具有其它建筑材料没有的诸多优点,尤其是华丽的色泽,再加上工艺的特殊,自然成了皇家的必选建筑材料。

要知道,建筑风格和色彩的搭配,一直都是中国皇家建筑中最在意的地方。

到了宋代,《营造法式》更是明确了不同色彩的用途,不仅体现了皇家的尊贵地位,还体现了等级,琉璃就可以满足这一点。

它的制成主要在于“烧”,要经过两次高温,所以,琉璃对于温度极其讲究,温度过高气孔会减少,挂釉难,色泽不厚重,没有庄重感。

当然,琉璃也并非没有缺陷,“体重”就是个一个制衡因素。另外,挂釉会用到一种物质——铅。因此,在经年累月中,琉璃会被水分及二氧化硫腐蚀,生“粉状锈”直至损坏。

现在去故宫,一抬头便可见那象征皇家地位的黄色屋顶——黄色琉璃瓦。不过,其大部分来自明代,小部分清代的会有编号。

其实,看一些资料都记载着琉璃瓦的最原始材料来源,有说来自安徽当涂,有说来自北京本地。于是,有学者对琉璃瓦进行了测试,的确发现了来自本地的原料。可是,若要证实所有的琉璃瓦是否都是本地土烧制的,还得假以时日。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进及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琉璃瓦已基本不用古法制作了,也避免了传统琉璃瓦的一些缺陷,如:太重及“反铅现象”。所以,现在的建筑行业中,琉璃瓦的使用依旧活跃。

其实,自古以来的珍贵之物,都会有一些“内涵”,琉璃也不例外。

虽然琉璃只是个制成品,但除了皇家建筑,琉璃瓦还是普遍用于寺庙的。除此之外,琉璃在佛家眼中,不仅是一个消灾辟邪的灵物,还是佛教的“七宝”之一。然而,到了明代琉璃制品已基本失传,只在传说与神怪小说里有记载,《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被贬下天庭的。

根据一些文献,“琉璃”一词是古印度语。都知道,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后传至中国。当时,“琉璃”指的是一种“宝青色”的“宝石”。当初,何稠琢磨工艺时,也是以绿色的瓷器制作。发展到后来,调制出各种色釉,才有了琉璃瓦的大规模使用。所以,琉璃瓦发展到后来,更加强调其装饰和象征作用。

如:垂兽(角兽),作用就是加固屋脊相交的结合部位,会制成兽头形状,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

琉璃瓦只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虽然古法不再使用,但是,古建筑上,那些静静承载着历史的构件,一直用其独有的故事讲述着它的独特深意。所以,只有了解才能明白原来内里的文化如此精深。再次走近时,进入眼中的不再是静默的物件,而是具有内涵的一段往昔。

在以前,等级就反映在屋顶上。而如今,从高空往下看故宫,就是金黄一片。现在可以流水线生产,但以前却是匠人一片片烧制。可见,权力的背后,更需要智慧和劳动力的凝结。

参考资料:

【《独具风采的中国玻璃》、《中国古代玻璃器研究》、《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瓷器发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