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之中教史:春秋时兴起的私学与西周官学的对比分析

2020-09-25 19:31:21 作者: 教育学之中教

春秋时期,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阶段,教育也开始为适应新经济、新政治需要而出现新的组织形式。这个新的组织形式就是私学,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

私学产生的原因

1、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春秋是“天下无道”的时期,周王室衰落,礼制破坏,学校庠序废坠无闻。天子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地方的乡校,很多都名存实亡。而且,贵族在世卿世禄的制度下享有富贵的特权,他们养尊处优、贪图享乐、不重教育。官学以贵族为教育对象,贵族轻视教育,官学衰落也就成为必然。

2、战乱引起学术下移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更无暇顾及教育。没落贵族及其后裔流落民间,文化职官被迫流落四方,他们把简册器物带出了官府。而且,他们为了谋生,在民间以教授为业,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新现象。这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3、士阶层对教育的新需要

春秋时期的士是自由民,位居四民之首。在社会激烈变动的时期,自由民越来越多地脱离生产劳动而以脑力劳动为谋生的方式。而此时各诸侯国统治者或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需要有才能的士为他们服务。当时,社会上养士之风盛行,推动了士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他们要学习文化、从师受教,成为私学发展的社会基础。

私学与官学的比较分析

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的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官学和私学有着明显的差别,以下从几方面来做个对比。

1、经济制度及阶级基础

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上的,而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的。官学以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贵族为阶级基础,而私学的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的阶级联盟。特别是自由民上层的士阶层,是其重要的社会推动力量。

2、主办机构及组织机构

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是其特点,而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学在四方”是其特点。官学是“政教合一”,无独立的组织机构,政治组织的活动,也即教育活动的内容。私学是“政教分设”,有独立的组织机构,独立的教学活动。

3、学生来源及老师身份

学生来源:官学面向贵族子弟,少数贵族子弟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的入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学校向平民开放,使文化知识下移至民间。教师身份:官学是“官师合一”,教师由政府的职官兼任,他们以官事为主,以教学为辅。私学是“官师分离”,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

4、教育思想及教育内容

官学没有思想自由,不论国学、乡学都要在贵族传统思想统一指导之下,受一种教育思想支配。私学则思想自由,各派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使教育思想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私学是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摇篮。官学的教育内容限于“六艺”,灌输的是旧的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私学的教育内容是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至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其教育内容与大变革时期的现实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5、教育制度及培养目标

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比较规范化。私学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设备较为简单,制度上不够规范,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官学按一定方向、一定规格培养人才,以培养维护贵族统治人才为目标。而私学则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

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等四大自由来发展教育事业,以适应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