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袁宅的传说与真相

2020-09-15 08:12:45 作者: 天津袁宅的传

图:天津的袁宅建於一九一八年,是典型的津派建筑\方元绘

在天津的海河河畔有一栋特征鲜明、让人过目不忘的小洋楼。五层高的塔楼上有一大一小两个红屋顶,犹如河道上的灯塔,远远便可以望见。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故居。

这栋欧式住宅楼因电视纪录片《五大道》而走红全国。纪录片说:“袁世凯一直渴望能以总统身份退位,到天津隐居,颐养天年。”这栋小楼便是他“在奥租界耗费重金建造的宅院”。如今它是天津的热门景点,各地遊客慕名而来。然而,有没有人想过,关於袁世凯故居的传奇故事有百分之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尚未证实的推测,又有多少是不正确的?

首先一个问题:袁宅建在哪个租界区?

这在纪录片中有明确的答案:“奥租界”。这个“奥”指的是奥地利。影片中多次出现标有“奥地利租界”的天津地图。长期以来,许多关於天津历史的文章书籍也都是这样写的。如此言之凿凿,难道还有疑问吗?

问题就在於对这个“奥”字的误解。事实上,在那段时期奥地利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一八六六年奥地利脱离德意志联邦,随后与匈牙利在一八六七年合组成一个二元君主的国家,称作奥匈帝国。一九○○年,它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并於一九○三年在天津劃地设立了租界。不过,这个拼凑起来的国家是个短命的政权。一九一八年,奥匈在一战中战败,帝国解体。在战争结束前的一年(一九一七年),它在天津的租界被中国政府收回。这即是说,在一九○三至一九一七这十四年,这块租界地的承租者是奥匈,而不是奥地利,因此应把它称作“奥匈租界”。

第二个问题似乎不应该问:袁宅真是袁世凯的住宅吗?

天津是袁世凯的发迹之地、根基之地。天津成为先进的现代化城市有他的功劳和苦劳。以他为首的北洋派系在海河两岸盘根错节,而且他在天津有许多家眷和多处物业。因此,选择天津作为他的“颐养天年”之地,乃是顺理成章。

袁世凯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重用,但摄政王载沣对他恨之入骨。一九○八年慈禧病殁,袁世凯失去了保护伞。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管家在天津买下一块房宅地。不过,未等他把砖瓦备齐,载沣的罢免令已到。袁世凯下野后跑回老家河南乡下“养疴”。其实,即使天津的房子建成了,他也不敢住在载沣的刀口底下,当然是离开京城越远越好。

袁世凯在乡野蛰居三年,一九一一年东山再起,回京担任总理大臣。一九一二年,他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一九一六年复辟帝制不成,在羞愧忧惧中一命呜呼。天津这栋“袁宅”直到一九一八年才完工,不要说居住,他连看也没看过。所以,“袁世凯故居”是有名无实。

那麼住在袁宅“颐养天年”的人是谁?此人名叫袁乃宽。他是袁世凯的家臣和亲信部下,因同乡同姓和世交的关系而成为“族侄”。他做过天津知县、拱卫军军需总长等关键职位,被视作袁世凯的财务大总管。袁世凯死后,他在黎元洪政府和曹锟政府中,先后做过内务总长和农商总长。以他的身份、地位和钱财,在天津有一栋小洋楼也是合情合理。

不过,电视台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想必对袁宅进行过科学论证,才会说它是袁世凯“耗费重金建造”吧?如果说,袁乃宽是奉命为袁世凯在天津购地建房,这种情况也确有可能。但问题是,为何袁世凯的亲属没有继承房产?

历史名人的故居通常有一块政府颁发的铭牌,上面写着名人的姓名。然而,袁宅的铭牌上既没写“袁世凯故居”,也没写“袁乃宽故居”,而是含糊地写着“袁氏宅邸”。这就给遊客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也为袁宅的身世埋下了伏笔。

古建筑有两大看点,一是它的人文历史,二是它的艺术风格。那麼,第三个问题就是:这栋欧式小洋楼是哪个欧洲国家的建筑风格?

关於袁宅的建筑风格,内地的学者们有两种讲法:一,德国建筑风格;二,尼德兰建筑风格。第一种讲法的根据大概是因为袁宅由英国和德国的建筑师先后做过设计。第二种讲法的根据是屋顶上曲线阶梯形的“尼德兰山墙”。因为尼德兰的旧国名是“荷兰”,因此也有人说袁宅是“荷兰建筑风格”。

在此我提出第三种讲法──英国建筑风格。具体地说,我认为建筑师采用的是“安妮女王风格”。这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英国流行的一种设计风格,并输出到其他英语国家和英国殖民地。它也随着英国人来到了香港、上海、天津。从袁宅那灯塔似的塔楼和炫耀的外表来看,这种建筑风格更适合“显居”,而不是隐居。

曲线阶梯形山墙是“安妮女王风格”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不过,它不叫“尼德兰山墙”,而叫作“弗兰芒山墙”,因为它不是来自尼德兰(荷兰),而是来自比利时的弗兰德地区。住在那个地区的是讲荷兰语的弗兰芒人,他们的房子便称作“弗兰芒建筑”。英国人就是从比利时把“弗兰芒山墙”带回英国,变成了自己屋顶上的东西。

识别西式建筑的艺术风格一向是中国建筑界的弱项,一是因为我们对西方建筑文化一知半解,二是因为在研究中经常忽视细节的重要性。例如,我们至今不知道建筑师的姓名及设计的日期。虽然大家都说设计者是英国人和德国人,但并无公开的文献证实这一点。好在中国的建筑史学研究一向奉行“马虎主义”,因此咱们就不在这儿刨根问底儿了。

北洋时期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如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重新审视袁世凯的历史角色时,对他的评价不再是一面倒的否定和批判,而是采用二分法,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功过。袁宅也终於告别了隐居生活,回到了它的历史舞台。

源自大公网流动空间方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