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胜利之夜》
“义勇军进行曲”彩瓷墨盒
刊有日本投降消息的《大公报》
1945年8月15日的《每日新闻》
九龙文物百品赏析开栏语
文物,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宝贝,也是一份活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藏。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即日起,笔者开设“九龙文物百品赏析”栏目,探索重庆九龙坡区收藏的116件国家一级文物和20余件九龙坡区内重要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让社会保护文物的氛围浓起来,让文脉传起来。
提起博物馆,大家想到的一定是价值连城的文物。在鹤皋岩上的重庆建川博物馆中,光是国家一级文物就达116件。其中不乏关于抗战、兵工、民俗、红色年代等近现代史料、物品,几乎囊括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百年间的中国历史积淀。
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最近这段时间最为红火的,莫过于以纪念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抗战博物馆: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不屈战俘馆、飞虎奇兵馆、侵华日军罪行馆……来此参观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仅9月的第一个周末,人数就达2000余人。
如今,我们走进重庆建川博物馆,一件件默默嘶吼的文物,把人们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本期将通过展示三件关于抗战的国家一级文物,以期像馆主樊建川“自白”所说,“沧桑文物会说话:让历史告诉未来。”
“胜利之夜”中的重庆人
博物馆内,有不少国家一级文物与重庆有关。比如冯玉祥的花盆,就是1939年8月冯玉祥在重庆亲手用泥塑的一个花盆,然后拿到在歌乐山的瓦罐厂去烧制,并在花盆上烧刻了“胜利第一”几个大字。
丰子恺的代表画作——《胜利之夜》,描绘了1945年8月10日那天晚上重庆的一个画面:一户寻常人家,一个身穿红衣的孩童被父亲高高举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孩子的母亲和姐姐站在一旁,喜笑盈腮。身旁慵懒的猫咪,衬托出这一家四口的欢欣和振奋。画旁还留下了一行小字:“日本投降后三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何“胜利之夜”在丰子恺的画中却是1945年8月10日呢?
“因为早在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的五天之前,日本投降的消息就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传向了全世界。”樊建川在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那是一个值得全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胜利之夜”,在重庆引发了万民欢腾。
通过各种各样的史料和当时的新闻报道,我们得以再次重现从1945年8月10日到9月3日的不眠重庆城——民众涌上街头、广场,欢呼、狂吼声、歌唱声响成一片,不管认不认识,都在握手甚至拥抱。
重庆市区各处的餐馆热闹非凡,猜拳声不断,当时的禁酒严令已在无形中被取消。
而到了1945年8月11日,重庆的黄金、百货价格猛跌,根据史料记载,“重庆的黄金每两跌到了1980元法币……重庆城的衬衫、袜子等百货的市价也跌了30%以上,布匹跌至十分之二。各大公司、商店纷纷挂出了‘庆祝胜利,八五折廉价’的布制招牌。”
1945年8月15日上午10点,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获知日本投降的消息,数以万计的重庆市民迅速涌上街头,有报纸描述当年的情景说:无论是锣鼓、喇叭、口笛、口哨、脸盆、手掌、嘴巴、铃铛,都为胜利发出了响声。
“义勇军进行曲”彩瓷墨盒
一个墨盒,正面小桥流水、青松凉亭,一片宁静,而画面上方却是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
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彩瓷墨盒的模样。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开始。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广大爱国官兵和民众冲破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那时,中国共产党站在全民族利益的高度,倡导并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全国民众同仇敌忾。民众将收复国土的决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最开始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1935年,随着电影的播映,火遍全中国。
究竟有多火呢?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定期安排播放。在苏联、法国、捷克等地,《义勇军进行曲》被灌录成唱片并翻译成不同语言,译名为《起来》。
据了解,该墨盒是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周年而制作,是目前所了解到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最早烧制在瓷器上的一件文物。
“日本投降日”在老报纸上的记录
在“侵华日军罪行馆”的展柜里摆放着一件珍贵的抗战国家一级文物——1945年8月15日的《每日新闻》报,上面用很小的篇幅报道了日本天皇颁布投降诏书的消息,并发了关于美国原子弹爆炸的配合报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张同样一天的《大公报》,在头版头条用黑体大字大篇幅报道了《日本投降矣!》一文,并配发了《注意善后救济工作》的社论。
樊建川说,多年来日本一直对这段无可争议的历史态度暧昧,从这张报纸便可见端倪,天皇诏书强调原子弹厉害,并没有使用“投降”字眼,而是遮遮掩掩使用了“终战”。收藏这两张报纸,是为了留下历史的证物,希望以此为镜鉴,中日两国友好相处,永不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