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如今的外卖行业如此兴盛,与我们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家里面缺少了固定做饭的人员,人们在工作之余也顾不上好好做顿饭,于是外卖行业拔地而起。
然而你能够想象的到,外卖行业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就真切的存在于中国的北宋年间。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有些不同于今日的繁荣。北宋都城辉煌绚烂、人影纷繁,大街小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人们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享受生活上,许多北宋回忆录以及话本小说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记录和加工。总体上得到的结论就是:最早的外卖行业起源于北宋。
清明上河图
赵匡胤是一个有能力并且聪明的皇帝,当年陈桥事变,黄袍加身自立为王,从此打开大宋瑰丽的画卷。然而大宋创立初年间,赵匡胤始终觉得自己的位置做的不牢固,兵权一日未收回自己手中,便担惊受怕一日,生怕"黄袍加身"的典故再次出现,而自己是被逼迫退位的那个。因此赵匡胤曾经两次杯酒释兵权,使那些把握重兵的重臣自觉交出兵权,方可稳固政权,这一操作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宋太祖赵匡胤
通过几次三番的暗示,军事大权终于牢牢掌握在赵匡胤的手中。但他也还算有良心,曾经追随他打仗立功的臣子都被封赏了不小规模的田地。这样既可以避免唐朝末年地方势力过于强大的局面,又能够安抚臣子的内心,可谓一石两鸟。
北宋也因此使得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都城空前繁荣,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北宋的物力、财力、人力一时间集中在了都城汴梁。
北宋商业街
皇家贵族注重享乐,每日沉醉于歌舞、吟诗作赋;带动普通百姓也纷纷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状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百姓纷纷脱离了只知耕地的传统意识,转而开始经商。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都城的商业模式,与之前的划区域贩卖模式截然不同,北宋的商业街是对外开放的,也就是说商贩们驻足在大街小巷,百姓出门就可以进行买卖交易。而众多交易之中,饮食行业是发展最兴盛的,毕竟"民以食为天。"
古代商铺
北宋土地兼并的现象严重,不少农民没有耕地可种,但生活还要继续,既然在哪里都很困苦,那为什么不去看一眼都城的繁华呢?于是以都城为中心,四面八方的百姓纷沓而至,在汴梁城内做起的或大或小的生意。即便是王公贵族也十分重视饮食这块的索取,与贫民百姓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索取并不只是考虑温饱,而是重点考虑餐饮体验。
这种餐饮体验表现在食物味道是否合乎口味、如何获取食物的渠道上,这样一来,外卖也就应运而生。这在历史上是有考据的,《清明上河图》上的画面可以作为参考。
通过《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看到有酒店的伙计手上端着两个碗的画面,其目光所达之处正是官宦之家。由此可见当时在家点餐的行为已经出现了,那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呢?与现代外卖又有何不同?
清明上河图中手拿碗筷的人物
北宋时期的外卖小哥,其实是酒店里面打工的伙计,通过客户下达的订单给送往府中,这与现代外卖小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不同之处在于点单的过程。古代没有手机,这点是众所周知的,府内的主人想达到某种目的,往往是通过仆人代替奔波儿实现的,点个外卖也是如此。因而古代外卖并不如同现在一般"神速",它甚至是一个耗损时间的项目,但有权有势的人并不在乎这些,这才推动了外卖行业的发展。
清明上河图
有人发出疑问,北宋的农民工都上都城打工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个汴梁城如何能容纳全国的百姓?但确实为剩下的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发展机会。两宋期间,经济发展重心南移,南方气候湿润温度适宜,更加适合庄稼的生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了空前的增加,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甚至由原来的一日两餐改成了一日三餐,并且一路延续至今。
由于粮食产量的提升,人们不仅加大了每日进食的分量,还研究了如何做出更美味的食物,如何提高享受食物的途径。饮食行业的兴起为外卖行业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因为宋朝政治大环境的安逸稳定,才促使这些用于享乐的行业的发展。
但一味的纵情享受也是盛极必衰的前兆,北宋后来冗兵冗官的局面严重,也正是整体享乐的后果。
北宋商业街
北宋话本小说兴起,里面也有一些外卖行业雏形的身影,《水浒传》里面经常会出现的情景,那就是每当英雄们集聚酒楼的时候,就会点一堆大肉和酒水。即使现场没有的东西,也会派伙计去现买,然后提供给客人,这些被指使跑来跑去的伙计,绝对称得上是外卖小哥的雏形了。
一个新兴行业的兴起,一定和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关系,社会上的民众在某个时期产生的某种需求,这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北宋经济繁荣,达官显贵一干人等皆被供养在都城以内,拿着丰厚的俸禄干着芝麻绿豆点的杂事,基本上可以用清闲来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