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相信这是很多学者想要探讨的问题,早期的秦国,实力不但不占优,实际上还处于下风,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贫瘠,此外还面临西戎和匈奴的骚扰,但是它在吞并巴蜀后,实力突飞猛进,以至于最终称霸天下,最为重要的一点,恐怕就要说起在秦孝公时期,全国自上而下,各行各业展开的改革,也就是商鞅所引导的变法。
商鞅的第一次改革初始于公元前356年,商鞅鼓励开荒,刺激农业生产同时削弱官吏和贵族的特权,制定连坐法。
这些措施有力的扩大了国家的赋税以及徭役来源,为秦国的国力打下了雄厚的基础,紧接着来到公元前2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最为著名的包括废除井田制,建立郡县制度。不过还有一条措施,也颇为让人注意,那就是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如果一户当中,有来那个儿子到了成年,却不选择分居,那么就要加倍征收户口税。
相信不少人都没有看明白,商鞅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了解后才知道,商鞅有多么高明。
首先第一点,便是涉及到了伦理道德的问题,正如同上文所说,秦国位于西北边陲,和西戎混合居住,因此文化,也和中原之地大有不同。秦国和楚国一样,最早被东方其他国家若有若无的排斥,《春秋公羊传》将秦称之为戎狄之国。
至于秦国本身,的确也有着“戎狄”影响,在长大后,兄弟父子自然也有自己的妻子,几个人共居一室,关系混乱,同时还有着匈奴那样,父死子继的婚姻习俗,这些都是十分落后同时为中原不能接受的。因此商鞅首要目的,是树立中原礼义廉耻之风,也是对社会风俗的强制性规范。
当然,商鞅改革,最基本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让国家变强,因此第二个也是最为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促使国家,能收上更多的税收。当时的秦国,刚刚建立户籍制度没有多久,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居民各自登记户籍,按照每家每户来征收军赋。
这就造成了不少人,为了能够减免税收,或者是逃脱徭役,从而居住生活到了一块。正如《汉书》提到,“同居,谓父母、妻、子之外,若兄弟及兄弟之子等,见于同居业者”,同居的意思,说白了就就是财产共有,而商鞅致力于打破这种关系,迫使秦国居民,保持家庭的最小形态,从而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税赋,同时还能够刺激生产的积极性。
而第三点,商鞅的改革,也是为了瓦解当时秦国旧社会庞大的宗族势力,逐渐分散他们的人口,确保国家治安的稳定,以及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
因此这一条法律,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但是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到这种做法的弊端。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商鞅的做法,导致家庭之间抛弃了仁义和亲情,导致家中富有的,儿子长大就迫不及待的分家,而家中贫穷的,就迫不及待跑到别人家当上门女婿。
实际上,商鞅的思想,可以从《商君书》中体现出一二,那就是“强国弱民”,在生产力落后的封建社会,这为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同样,也为秦朝仅仅只持续14年就轰然倒塌解释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