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农工商明明是治国之道,却被用做阶级划分,阻碍国家的进步

2020-09-28 16:28:06 作者: 士农工商明明

上行下效,领导者的喜恶自然会让被领导者接受,也会有这种厌恶工的理念诞生,于是工的参与者会越来越少。

做工

但是,工毕竟是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即使上层人看不起工,但是对工的重要性仍然会有认识,所以为了维系工的存在,就要补救。

所谓堵不如疏,但是人却总是选择堵这一种现行有效的方法,而不去选疏这一种长效废时的方式。

在历史上的封建国家对于维系工这一体系,总喜欢强制性的维护,例如明朝时,工匠落户,父子家族传承,禁止专业。

这种方式虽然让工可以传承,但是却违反了人性,人生来不同,喜好有差,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当前的工,却因为国家规定,不能改变,无异造成人员的抗拒和传承无路。

所以工的传承变得艰难而又曲折,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遗失断代,造成工的损失。

须知工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但是工的损失却可能一下就会万劫不复,所以工的维系才是重中之重。

工的重要性在现在社会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到科学家,小到技工,还有各种各样其他工种的存在,像画工,木工,民工等,演员等娱乐职业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娱乐工种。

正是这样多种多样的工种,才让现代社会发展的繁花似锦,璀璨夺目。国家开拓的基础——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商人,陶朱公范蠡,大秦丞相吕不韦,明朝首富沈万三。

但是这些人的存在并没能提高商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能看到在封建国度,商人是如此卑微的存在。

在历朝历代的王朝中,有着一条几乎永恒不变的国策——重农抑商。

从这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国家对于商人是抵制或限制的,普遍认知中商人都是浑身充满铜臭的一群投机倒把分子。

因此,古代商人地位甚至不如工匠,有的朝代对商人的限制甚至严苛到衣服材料上。

而正是因为这种区别对待,才让古代社会中商的作用局限下来,甚至说是毫无作用。

我做个比喻,来看看实际上商的作用。

我们首先把国看成一个蓄水池,所谓的士,就是水池的规划者,它进行选址,设计,规划,算是前期筹备。

这重要吗,当然重要,总不能选择在沙漠开垦吧,所以这前期的筹备,就是极为重要的。

大坝

而农就是挖掘者,平地挖坑,离不开挖掘者的努力,能挖多深,就代表着能做多大的蓄水。而工就是筑造者,挖好了坑,不代表能够蓄水,不做防护,水蓄的再多,最终也会流光,所以工做的够好,就能保证水的存蓄。

等到一切都完成了,就要蓄水了,在没有商的存在下,就是只能肩挑手扛的往里注水,缓慢而无序。

而商就是渠道,有商的加入,就可以引水而入,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这一池水就不再是死水,而是活力满满的活水。

当然这渠道也需要合理的管理,否则引进来的是好水,还是污水就有待商榷了。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不难发现,商的重要性,它是能够盘活国家,开拓市场的不二之选,对内可以流通,对外可以交流。正确的认识是正确道路

综上所述,士农工商的出现,并非是为了方便统治阶级划分阶级,方便管理而存在的。

而之所以出现误读,既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限制了他们的认知,也是因为错误的理念曲解他们的认知。

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知彼容易,知己难,因为自己的偏见或者错误的判断,而造成自己对事物的偏颇或者错误的认知,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正如古人无法认清士农工商是阶段而不是阶级,是因为他们想当然,或认可阶级的说法,而放弃正确的认识,而错失正确的发展方向,招致自身圈禁,故步自封,实不可取。

想要走正确的路,就要有正确的认识,想要正确的认识,就要全面的了解,而非片面的认可,做人如此,做事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