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创,辛勤耕耘。
历史是一个万花筒,色彩斑斓。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流清澈,两岸绿草静静生长,精彩纷呈的历史人物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石头,分布在岸边。
历史长河
有造字的仓颉,赋予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源头,奠定了我国文化的骨骼;有残暴、却独独宠爱妺喜的夏桀,最终却被活活饿死,给人以凄凉;也有三国时期为蜀汉殚精竭虑的诸葛孔明,一缕秋日里瑟瑟的残风带走了他最后的光阴。
史书是一面镜子,或明或暗间折射的是每个生灵生前所有的过往:仓颉是祖、夏桀是暴、诸葛是忠。
史书向来很公正,却独独对一人不公——身为一介文人,却凭一己之力平定一个国家,开拓了东方国家通向印度的通道,光芒万丈照耀古今,却微不足道到史书对于他到底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都没有记载。
王玄策
他就是唐代的王玄策。
生卒不详。
这在他出生在的我国第二个繁盛的朝代唐代里实属罕见。
史书中,关于他的事迹记述最为详细的是他曾三次出使天竺国(也即是古印度)。
第一次、第二次可以忽略不计。
主要是因为第一次去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小副使,而又恰逢两国国泰民安;而第三次出使天竺,纯粹只是做了一些参拜菩提的事情。
一句话:官职卑微又太过普通无绩可陈。
对比这两次,第二次出使天竺要精彩万分了。
公元647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临政,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使既西返,又赦王玄策等二十余人,随往大夏。——《续高僧传·玄奘传》”
而远在青藏高原南侧的中天竺国却正在经历一场血雨腥风。(读者们可能对中天竺国和天竺国有什么区别不是很清楚,在这里简单赘述一下:天竺国又称古印度,根据区域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小天竺国)。
天竺国
皇宫中的床榻上,中天竺国的老国王尸罗逸多生命垂危,又猝然离世,遗憾的是在他临死之前没有指定谁是接下来的亲政者。
中天竺茶镈和罗城内外各个势力兵戈相见。
最终经过角逐,权臣阿罗那顺凭借自己的军队实力占据了主导地位。
如果没有王玄策,一切都在、也将在阿罗那顺的控制中了。
那时,王玄策带领30人代表团奉太宗之命已到天竺。他已访问完中天竺,下榻在其他四个天竺国的驿馆里。
两国交流,王玄策代表大唐对各个国家进行慰问,小小藩属天竺自然不敢怠慢。
开拔回国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各国都准备好贡品(当然不乏金银珠宝、财物)并派出使者回复大唐,来感谢大国的礼遇。
阿罗那顺
也恰恰在此时,阿罗那顺做了人生中最为愚蠢的一件事:劫掠王玄策。
大概是因为为篡位动刀动枪没了钱财,抢劫财宝犒劳将士。
两方对峙:一方是阿罗那顺率领的上万军队,一方是王玄策率领的30人代表团。
结果可想而知,阿罗那顺很快取得了胜利:众人被俘,所有的金银珠宝被掠了去。
幸运的是,王玄策只身一人逃出重围。
历史上空前绝后、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出现了。
这个记录成就了王玄策,或者说王玄策创造了这个记录。
王玄策首先到了邻国吐蕃,发布檄文借调各国军队征讨中天竺。
很快,一支8200人的军队组建成功了:吐蕃出兵一千二、泥婆罗出兵七千。
天空的西方尚有黄昏的余晖,部队在王玄策的率领下,兵临中天竺城下。经过一晚上的鏖战,王玄策率领军队枭首一万三千余,俘虏了阿罗那顺。
当早上的第一缕阳光升起的时候,天竺国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晨曦
王玄策没有任何带兵打仗经验,却实现了一人定一国,维护了国家尊严,其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英勇的气概让每一个中国人赞叹。
美国汉学家Edward 曾曾这样评价他:
“王玄策是一位精明强干的使臣。”
但是,他又是名不见经传的,史书中对他的记载寥寥,而关于他的著作也只有《法苑珠林》和《解迦方志》的一些传于后世的残篇。
参考资料:《续高僧传·玄奘传》《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