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22年灭掉西夏?成吉思汗:不是只有汉人懂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2020-10-07 21:33:14 作者: 蒙古22年灭

1205年三月,铁木真灭乃蛮和蔑儿乞后派怯古里秃、耶律阿海入侵西夏,破边防城堡力吉里寨,四月,蒙古军带着大量战利品返回漠北,六月,李纯祐修复被破坏的城堡,大赦境内,十一月派军队进行反击。西夏军向北行进,但未发生战斗便折返。西夏与克烈部传统的睦邻关系阻碍了成吉思汗的崛起和争霸,相对弱小的国力也方便蒙古试探定居国家虚实,而且西夏所在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主要道路,开拓东西方贸易关系就必须要控制这一地区,为将来控制住这一前往西方的必经之路,进而扩大与西方各国的文化经贸份额做好准备,成吉思汗借口追击克烈残部,派遣先头部队进入西夏境内侦察与袭扰,大概也是1205年入侵西夏的动机之一。

蒙古首次攻夏,时间短(仅一个月)、进军路线单一、远离西夏腹地,纵深千里,饱载即还,为第二年蒙古帝国初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1206年初春,铁木真在斡难河即大汗位,尊号成吉思汗。而同年李安全也废掉了李纯祐成为新一代西夏皇帝。1207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纳贡和李安全废主自立,派兵第二次入侵西夏,目标直指西夏北方要塞兀剌海城,冬季破城并在此驻兵,四出掳掠,五个月后因为粮尽和李安全集结优势兵力造成的威胁,蒙古军于1208年春班师回国。

蒙古军的这次行动相比第一次攻夏战争更具意义,因为他们开辟了新的进军路线,兀剌海城一旦攻占,似乎直指西夏都城的道路就被打开了。这就是在1209年、1218年、1226年的三次战争中,成吉思汗仍然以此路线为主攻方向的原因,它带给西夏的威胁更直接。

关于这第二次入侵,大多数史书都称成吉思汗随军亲往。然而,在1208年乃蛮屈出律和蔑儿乞脱黑脱阿的力量被击败之前,成吉思汗可能还没必要亲自南行,就像《西夏书事》载1217年末(《元史》称1218年初)西征前夕他亲自围攻中兴府,但根据《蒙古秘史》①,远征花剌子模优先于伐夏,成吉思汗没有亲征的必要,而且蒙古军“渡河(应指黄河)来攻”,只能是来自东边木华黎军。本年冬,蒙古军追杀蔑儿乞部到额尔齐斯河,脱黑脱阿中箭而死,屈出律逃往西辽。

蒙古军从兀剌海会师后,同年五月(《大金国志》)或十月(《金史》),可能是因为蒙古军屯兵边境,西夏遣使求援于金朝,但却得到了金帝完颜璟“敌人相攻,中国之福,吾何患焉?”的回复。这里有个小细节需要考证,《西夏书事》把金廷的这句回复放在了次年蒙古军围中兴府时期,皇帝也变成了完颜永济。吴广成的《西夏书事》是清代的著作,虽然具有很高价值但也需要找宋元史书进行对照才更合适,这里就是他玩的一个春秋笔法,《大金国志》里说出这句话的明明是1208年在位的金章宗完颜璟②,而且也与《金史》的记载相符③。

在这里要为金卫绍王完颜永济正名,人家虽然被《金史》评价“柔弱鲜智能”,可也不能把所有短视的行为都算到他头上吧④?金廷本来就对篡位的李安全态度冷漠,虽然夏使仍照常至金贺正旦、天寿节,但金朝却在1207年后终止遣使至夏贺生日,经济上也取消了对西夏之赐,外交上也降低了对使者的接待规格,间接地表明对李安全的不认可。虽然李安全怨恨金朝不援助自己,但也没有通过劫掠金朝来弥补自己被蒙古劫掠的损失,1207年秋七月遣使至金赎人口,金朝“尽数放还”,1208年冬十月,也遣使贺金天寿节,总算进一步维持了夏金之间的和睦关系。

1209年春,畏吾儿国归顺蒙古。在此之前,金臣李藻、午逢辰、白纶、田广明面对蒙古的威胁,上书劝北伐,但遭到了完颜璟的反对,各杖一百。于是四人携带家眷北逃至蒙古,极力劝说成吉思汗攻打金朝。这与成吉思汗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在对抗强大的金朝之前,他必须先有效地削弱西夏,避免其从侧后发动的进攻,为拆散金夏联盟,保障攻金的顺利,成吉思汗终于亲率大军第三次攻打西夏。这场远征中蒙古军的兵力史无明文,虽然《蒙古秘史》称1206年建国时分封九十五千户,但是首先在统一战争时期蒙古人就有大量伤亡,很多的千户在分封时并不满千,秘史的九十五千户实际上是一个杂凑起来的功臣表,有许多错误并列的地方,《元史》中的六十五千户可能更接近史实。不用夸大畏吾儿的援助,在征西辽时他们仅提供了三百人,而规模更大的西征花剌子模时,畏吾儿的兵力是一万人,哈剌鲁六千人。因此这时的蒙古军最多七万人。

但在此时,蒙古并没有灭掉西夏的打算,因为蒙古军若想灭夏,必然久拖不决而耗损兵力,即便灭夏,此时的蒙古骑兵也不会据守城池(蒙古人少,直接控制西夏,势必分散兵力,顾此失彼),中兴府还要被金朝所占,增加以后作战的困难。现在如果蒙古能够用武力迫使西夏结盟,命其攻金,既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又削弱了夏金两国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