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对这两位清朝皇帝评价很一般,实际上他们有些被低估了

2020-10-09 13:27:46 作者: 史家对这两位

1854年,英、美、法三国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遭到咸丰拒绝。1858年,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咸丰谕令直隶总督谭廷襄“以夷制夷”,对俄示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诱,对英国则严词质问,企图用手段造成列强内乱,但计谋并未奏效。随后,英、法军队攻陷大沽炮台,但四国提出的条约条件太过苛刻,咸丰看到条约样本后大怒,被逼签下《天津条约》的同时,下令整固大沽口防务,并于次年的冲突中击败英法军队。咸丰见状,立刻撕毁《天津条约》,本意决心攘外,谁知却给了英法发动大规模侵略的借口。1860年,英法再次组联军进犯。

有人诟病咸丰确实有一定的帝王天资,也有攘外安内的决心,无奈性格太过阴柔,缺乏英气,这大概就是他最大的命门了。1860年7月,英法联军进攻北塘,咸丰却在为是战是和而纠结不定,因此错失了御敌良机。清军正在同敌军激战,他竟下令撤退,导致大沽口再次沦陷。这段时期,清朝的无能软弱是几代皇帝统治方针错误而导致的结果,但事态集中爆发后,咸丰却把几朝积累下来的黑锅都背了:八里桥之战后,英法联军逼近京师,咸丰仓皇出逃,留下恭亲王为自己挡枪。随后,清朝任人宰割,不得不在一系列丢人的条约上签字。

曾有人将咸丰与崇祯相比,谁高谁低众说纷纭。但显而易见的是,崇祯尚且有“天子守国门”的霸气,相比之下,咸丰就显得逊色许多。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将这两位清朝皇帝完完全全视为昏聩无能之君,他们的确为扭转颓势、力保统治而尽力过,只是要么缺了点帝王天资,要么运气实在是差了点。

值得一提的是,咸丰于31岁驾崩时还留了最后一手:为了防止旁人干政,咸丰精心安排了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将维护朝纲的任务交给了一批自己信任的心腹;另外,据说他留给皇后一道密旨曰:“某如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这个“某”指的就是太子的生母懿贵妃,也就是后来深深影响了清朝命运的慈禧。咸丰能预见到这一步,也足见其识人眼力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