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词宗辛弃疾:欲上沙场建功业,岂料诗文撼古今

2020-10-10 11:22:30 作者: 一代词宗辛弃

引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确曾众里寻他,然暮然回首却只见一路崎岖坎坷,一生挣扎求索。辛弃疾,一位诗人中仗打得最好,将军中诗写得最妙的人。

论辛弃疾的一生,陆游有诗赞曰:“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清圣祖康熙赞赏其才:“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乱世之中,李清照一弱女子女子尚能发出如此呼号,更况乎大丈夫!在南宋时期, 辛弃疾,这位历史上有名的一代词宗,他真正追求的却是“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的生活,他的理想和抱负绝不在文墨纸笔之间,而在北方的沙场。

01

辛弃疾生于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此时他的家乡已经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之先祖曾任职于南宋朝廷,为了北宋鞠躬尽瘁。只可惜,在北宋一系列错误的决策之下,金军最终攻破了汴京。“汴京梦华”,曾经的国都如今沦为了只能在梦中才可去往之地,怎能不叫人唏嘘感叹。

宋廷南渡之后,因家人已陷入敌区,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了保全一家老小,不得已留下来做了金朝的官员。然虽委身于敌,但辛赞却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他将弑杀君父的金人看作仇敌,从小就教给辛弃疾忠君报国的理念,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亲率王师北定中原。辛赞还常带辛弃疾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耳濡目染之下,辛弃疾自幼便树立了报国之志。

02

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军再度南下攻宋,完颜亮御驾亲征,誓要一举踏平东南,一统天下。为响应南宋的抗金斗争,年仅21岁的辛弃疾散尽家财,组织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正式开始了他的抗金生涯。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残酷的。面对强大的金军,辛弃疾区区两千人马断不能掀起什么风浪。为了保存力量,也为了更好的抗金,辛弃疾率部加入了当时山东地区实力最强,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

在耿京麾下,辛弃疾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将他的满心豪情酣畅淋漓的辉洒在抗金的战场上,痛快!

但好景不长,就在义军发展得风生水起之际,耿京手下却出了叛徒。部将张安国投降金军,还将耿京杀害,群龙无首的义军顿时作鸟兽散。

辛弃疾听说此事,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亲率本部五十余骑,直奔叛军大营。敌人还没做出反应,张安国就已经被辛弃疾抓住。随后辛弃疾带着张安国南渡投奔南宋,将他交给了南宋朝廷处决。

此战,辛弃疾扬名四海,朝廷嘉其战功,令他前往南方守土。然辛弃疾不会想到,这场令他扬名的战斗,竟成了他与金军最后的一战。

03

在归宋之后,辛弃疾依然壮怀激烈,时刻想要跨马上阵,抗金建功。在职期间,辛弃疾一直为了北伐事业奔走呼号,屡次向朝廷进献北上的方针战略。他通古博今,才能卓著,所献《九议》并《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等皆为字字珠玑之文,向朝廷痛陈北伐之利害,力主北上抗金。

在辛弃疾为国建言的条陈之中,《美芹十论》当为其中代表。全篇共十论,字字珠玑,是南宋时期军事著作之最。在《美芹十论》中,辛弃疾详细地陈述了抗金就救国之必要,将自己毕生的经验赋予其上。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为辛弃疾撰写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之心,路人皆知!只可惜,宋高宗不知。

南宋历来重文轻武,从历史经验来看,强如岳飞都难保自身周全,初来乍到的辛弃疾自然不会得到朝廷的重视。由于当时南宋在对金战争中屡战屡败,因而生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恐金情绪,见金军如见恶鬼。在这种思想的笼罩之下,北伐逐渐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北伐不成辛弃疾只得将自己的一腔豪情寄托于诗文之上。

后来,随着不断的调任,辛弃疾也曾参与过几场平定民间暴乱的战斗。在湖南任上,辛弃疾想要解决当地匪患,但苦于朝廷官军羸弱不堪大用,于是便上书朝廷,组建了一支约两千人的部队,号称“飞虎军”。在辛弃疾的带领下,湖南的匪患得以迅速清除。他的治军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然朝廷依旧是“防武将胜于防川”,手握精兵的辛弃疾迅速成为了朝中主和派打击的目标,于是他再度被贬。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失去了对朝廷的信任,那颗火热的心逐渐逐渐被朝廷的冷水浇灭。在江西任安抚使时,辛弃疾干脆兴建了一处庄园,字号“稼轩居士”,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然造化弄人,就在辛弃疾已经逐渐丧失北伐信心之际,机会再次到来。这一年崛起的蒙古帝国与金国为争夺北方霸权大打出手,本就走向衰弱的金朝国力大衰。时任南宋宰相的韩侂胄建议朝廷出兵伐金,收复失地。于是,朝廷再次启用部分主战人士,辛弃疾当然也在此列。

此时的他早已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英雄少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已经64岁的他仍旧没有放下北伐这个毕生的理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