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一个两次被罢免宰相的英雄他的人生结局怎样?

2020-10-11 19:29:00 作者: 寇准——一个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写寇准这个人物之前,我们先看一段历史。

寇准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死后,弟弟宋太宗取代了哥哥做了皇帝,实现了历史上的兄终弟及的规矩。

这样的事与北宋而言当然是一件好事。

宋太宗这人人品虽不咋样,但做皇帝还是合格的。

宋太宗在位期间。迫使吴越王钱俶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算是对北宋有过大贡献的人。

可就这样一个有大贡献的皇帝,北宋上下似乎不太喜欢他。

只想着他早些退位,好将这皇位还给自己的侄儿。

对于这件事,宋太宗也心知肚明,但到手的肥肉这会儿再给让回去,多少有些不情愿。

尽管那个人是他的侄儿, 但侄儿再好总也比不上儿子不是。

所以退位的事情一拖再拖。

宋太宗

这一年,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这就有点不识时务。宋太宗当然没给好脸色看,当即就将冯拯贬到岭南,你喜欢说, 去岭南对着荔枝说个够。

有这么一个榜样在,议论这事儿的自然少。宋太宗很高兴,以为这事儿就此万事大吉。

但天下总有那么几个不怕死的惦记这事儿。当时的寇准就不怕死的主儿,从青州回来就见了宋太宗,也不客气,直接就与宋太宗商议立太子的人选。

尽管宋太宗不情愿,但架不住人家不要命。

这事儿只能让步,几番讨价还价。最终是立了襄王赵恒为太子,自己的儿子。

当时,宋太宗很高兴家族的荣耀能在自己的手中得到延续,当天就带着儿子去了一趟太庙,大概的意思就是对死去的大哥做个说明之类的。

算是检讨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回来的时候,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

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老子还没死呢,就这么不把我当人啊,我皇位来得不正不假,但我干活还不错啊,而且也没拿工资,好歹也给我几分面子不是。

一肚子委屈的宋太宗也不好对百姓嚷嚷,只好对寇准说了一肚子的委屈话。

一看皇帝哭的稀里哗啦,寇准忙说:“皇上啊,百姓这是高兴,你为国家选好了接班人,半分没有嫌弃您老的意思。”

这一番话说得宋太宗十分高兴,给了脸不说,还趁机赞扬了一番。这样的聪明人没有不喜欢的道理。当夜赏寇准对饮,大醉而罢。

以至于后来,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个宝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姓寇的老头其实挺会办事,嘴巴也比较甜,好像没什么毛病。

这只是表现,更深层次的缺点,得往下看。

寇准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上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到了寇准这一辈,辉煌继续在。

老爹考中进士甲科,因能力出众,被封为国公,死的时候,还被追尊至太师尚书令。

在北宋那一亩三分地上,寇家绝对算是耀眼的家族。最让人惊叹的这种耀眼的光芒还在继续下去。

寇准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寇准十五岁开始延续《春秋》。据说当时的新闻媒体将他作为现象级人物,围绕他的文章,新闻报道不亚于任何一个明星。这种局面随着寇准长大而不断增大。

这一年,寇凖19岁,开始走入高考的考场。当时北宋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太年轻的人,不敢大用,所以暂时不录取。一些朋友建议寇准虚报年纪。

寇准却不答应,理由很简单:“我才刚加入社会你就让我骗人,骗的还是皇上,这种骗人的勾当,我做不来。寇准坚决不干骗人的勾当。

当年,寇准高中,授官大理评事,并与当年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

此后他的人生仿佛是开了挂一般,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

比起人家苦苦熬资历,走后门,等机运,寇准统统都不要。

当时,北宋朝廷发生了两起受贿案。

按说这样的事;历朝历代都有算不上新鲜事,但在北宋却是个例外。

因为贪墨数千万的王淮,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只是拿了点领头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这事儿背后的原因很明显。所以谁都没说,谁也没参入,全当没发生。

但这事儿偏偏就引起了寇准的注意,明着不敢来,暗里却借着一场大旱灾,将这事儿悄无声息的捅了出去。

弄出的动静还不小,最终惊动了宋太宗。

恰逢当时,宋太宗也想树立自己明君的威望,便借着这股东风狠狠彰显了一把自己明君的典范。

君臣目标一致,一切自然是水到渠成。

有了宋太宗这股强大的上市股做后盾,寇准在官场自然是混得风生水起。

案件结束后,寇准就坐上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的官。寇准开始参与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而且快得惊人。

有人说,这情商不快那才是怪事。笔者通过历史诸多的历史资料中寻找,最终得出的一个结论——寇准的高情商是要分人的。

对上司,寇准的情商在北宋绝对是排前三的。(上面两件事就是例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