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都以胡子为美,对胡子的修剪保养等操作出乎我们的想象

2020-10-12 02:03:49 作者: 古代男人都以

古诗有云“霞友中条胡子金,金波玉滟涤胸襟。”时至今日,胡子的意义已并非古代那么非同一般了,现在的男士多会选择干干净净地剃须,让自己脸部舒爽整洁。但是古人并不会这么干,他们的么胡子可金贵着,他们都以"美髯公"作为男士的审美标准。而古代男子是怎么保养胡子的呢?

古代的胡子观念

和胡子有关的自古有一种叫做"耏刑"的刑罚,即剃掉犯人所有胡须。现在看来剃个须同理发一样稀松平常,但是古代可就不一样了。古人的观念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身体的一丝一毫都必须看中,发肤非自然情况下的缺损则是不孝,不孝之罪在古代是氏族蒙羞之罪。

在古代,胡子还是男人的代表特征。宦官阉人等都是不蓄胡子的,而正常的王公贵族大部分都蓄有浓密胡须,这一点电视剧就还原得很好。

汉朝末年,反贼董卓以消灭"十常侍"为由杀进皇宫,他们的准则就是宦官皆杀。士兵们则依据有无胡须来判断此人真男人还是宦官太监。恰巧不是宦官却因为某种原因剃掉胡子的人,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只能脱下裤子"展示自我"以留得性命,由此可见,从汉代开始就以胡须作为男人的标志。

别人都留着胡子,就你不留胡子,这不符合当时的大众审美,估计没多少人会忍受得了别人的虎狼之词的贬低吧,你留了胡子你就是个正常男人,你的胡子修剪得漂亮,那你就一个字——俊!

下面再来谈谈那些史上有名的"胡须美男"们三国名将"美髯公"——关羽

三国名将关羽之名,不夸张的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后世之人封为武圣的关羽本就仪容不凡,《三国演义》中描述为“身长九尺三,髯长一尺八,面若重枣,唇如涂蜡;丹凤眼,卧蚕眉。”关羽生得一副漂亮的大长胡子,不仅让其独特的男性魅力一展无余而且作为武将,在体貌上愈加威风凛凛。

话说关羽陪同曹操饮酒论事,每酌一口酒便抚顺一下自己的长胡子,并说“人生苦短,理应报效国家,现如今却又背叛了兄弟,实在枉为人世走一遭啊!”曹操听罢转移话题便问:”云长兄,你可知晓自己的长胡子具体多少根数?”关羽答道:“未几数百,每逢秋季便脱落三五,至冬季以纱布裹之,阻其断。”曹操心想云长如此爱惜自己的胡须,那就送他个护须“神器”得个人情,便差人制出上好囊袋送给关羽。

关羽便套着胡须囊袋去上早朝,面见皇帝。皇帝见关羽如此装束,便问其缘由。关羽便讲述,由于自己胡须特别长且甚是爱惜,曹丞相就以护须囊袋相赠,好让自己护理爱"爱须"。皇帝想见识下怎样的须发能有天下如此之待遇,便让关羽取掉囊袋,乌黑顺滑的胡须如小瀑般垂至关羽腹部之下。皇帝言之:"实乃真美髯公也!"可见关羽的胡须在当时给人以多么俊美的印象。

美须公张居正和蔡襄

大明首辅张居正想必人们也是多有耳闻,张居正在政治上是大有建树的,并且他也长得一副好胡须。

明史有载张居正"为人秀眉靓目,须至其腹"。张居正五官精致,配合一副漂亮胡子,让他的俊美形象相得益彰,这就是标准的古典雅致美男。

需知大明万历皇帝十岁就上位了,朝中诸多事宜则多是由张居正安排。张居正为啥可以平步青云?还需知政局上和张居正站同位的是当朝李太后,太后都对张居正为人满意不讥,常在大群臣面前赞赏其能力强,政绩出色,对于张居正的谏策可谓是一一采纳。

一副"美髯"是多少古代男士梦寐以求之物,可过长的胡须一旦被刻意看待却也成了束缚。

北宋蔡襄,有"美髯公"之称。是次宋仁宗好奇问蔡襄:"先生的胡子可真是漂亮啊,这么长的胡须在你平日睡觉之时是怎么打理呢?是该放到棉被里面,还是外面?"

蔡襄还从未听过如此无聊的提问,但碍于君臣面子却也只得如实说来,自己从未顾及过在睡觉时自己胡子是怎样放置。

到了晚上,蔡襄就开始琢磨了,我这漂亮大胡子在我入睡时是咋置放的。他先将胡子晾在被子外,过了会又感觉极其不自在,又将胡子放入被中。稍等片刻,感觉…哇,好闷热!于是翻来覆去一夜没睡。

古代的胡子以"美髯"为标准,那么到了近现代,胡子的长度和形状有什么变化呢?近现代的胡子改观

拿“一战”作为分界点吧,一战前夕,以胡须为美观念还是如此, 不过西方人崇尚的是各式大胡须,如“两络胡” 即德式胡,这种胡子是将上嘴唇胡须两头梳高,翘如一对牛角。以象征德意志的进军无畏意义。

同时期的东方男士则以五绺长须为美。清末民初,跟得上潮流的男士们也都仿效西洋蓄起了德式胡。德式胡子的造型虽比大长须要简短得多,可要做成翘角也甚是麻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