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曾言“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建元”就指的是汉武帝所在的时期。汉武帝在位54年,上承文景之治,下启孝宣之治。武帝“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他的“汉武盛世”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并为西汉全盛时期“孝宣之治”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武帝终其一生所开拓的辽阔疆域,也奠定了日后汉地的基本范围,为此可以说汉武帝对于西汉,乃至中国都可谓是功劳卓著的。
政治上,武帝颁布“推恩令”,对中央政府威胁最大的地方诸侯王行“削藩”之事,设“中朝”,全面削弱对皇权威胁最大的相权的影响力,立“刺史”,严密监控地方郡县的军政长官,而随着以上各项政策的成功实施,汉王朝迎来了真正的大一统时代;军事上,武帝“威震百蛮,恢拓土疆”,大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一时间“强汉”威名响彻云霄,四夷宾服,天下莫有不敢从者。
经济上,六次币制改革一举解决了困扰了西汉金融近百年的钱币私铸、盗铸问题,并让西汉朝廷彻底掌控住了钱币的铸造与发行权,盐铁官营,让西汉垄断了盐、铁器这两项关乎民生的最重要的商品,为西汉国库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文化上,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外交上,开辟了一条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可以说汉武帝在位54年,无论是在政治谋略上,还是在军事、文化、经济建设上,亦或是在对外外交上,武帝都有十分卓越的作为。“汉武时期”可以说是汉代历史进程中一段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继承了文景之治的衣钵,并将其发扬光大,同时也为西汉全盛时期“孝宣之治”的出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此“汉武时期”向来就是史学界最为关注的一个时期,历来对它的研究那是多入牛毛,而在这之中尤以汉武时期的“国家财政”问题最引人注意。武帝时期的国家财政问题可以说是两汉,乃至是整个封建时期最为“戏剧性”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国家财政问题在短时间内就经历了一个从丰足到匮乏、赤字,又在短时间内迅速从赤字到盈余这样的“戏剧性”转换,其转换速度之快,让人是瞠目结舌,一时间“应接不暇”。
而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汉武帝时期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国家财政问题,在这之中汉朝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财政问题,武帝又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解决国家财政“赤字”这样的窘境的。
第一阶段:财政的富足
汉初,因“接秦之弊”,所以新兴的汉朝是“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此时皇帝不能凑够四匹同样颜色的马,王侯将相出行只能坐牛车,老百姓家中更是颗粒无存,可以说此时的汉朝真的是穷的叮当响。
不过随着西汉对于天下的统治越发的稳固,再加上惠帝、文帝、景帝三任帝王“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书.景帝纪》)的励精图治下,西汉经济终于一改往日“作业剧而财匮”的局面,迎来了繁荣昌盛的时刻。
此时汉朝是“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老百姓的家中拥有足够的粮食,府库中的钱币是千千万万用都用不光,以致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而太仓中的粮食更是堆都堆不下去,有些都被挤出在外,以致变的腐烂都不能食用了。
可以想想,此时的汉朝是何等的富有。因此,汉武帝初即位时,他继承的汉王朝就是一个财政充盈,粮食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昌盛王朝。
第二阶段:财政危机爆发。
汉朝经过惠帝、文帝、景帝三代帝王所实施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一系列的发展经济与民生政策之后,汉朝的国力开始蒸蒸日上,此时不管在经济、民生,还是军事上,汉王朝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因此,在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后,汉武帝遂一改往日的“无为而治”,开始向四夷露出了凶狠的爪牙。而后在武帝的带领下,西汉开启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对外征战之路,在这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武帝北击匈奴,远征大宛、车师、莎车、龟兹等西域诸国,征服朝鲜,开拓闽越、西南,最终打出了“强汉”的威名,并开拓出了大片的疆域。
可以说武帝对四夷的主动出击,从出发点来说并没有什么错,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中国统一政权由内而外巩固统一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大一统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必要步骤。
但是武帝却是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汉朝的财政虽然充盈,但那是基于“无为而治”的前提下而言的。以汉初所实行的那种以农业为税基的财政收入制度,它仅仅只能是维持汉朝一般性的支出,而不足以维持如同武帝那般规模庞大,而有频繁的对外征战。
毕竟要知道无论如何,西汉的农业生产的能力也就那样,每年的税收也基本是固定在那个点,所以一旦国家消费大于农业生产能力的话,那么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西汉自惠帝以来,70余年所积累下来的财富被迅速的消耗一空,最终迎来“国家财政匮乏”的局面。
而从《史记.平准书》的记载我们大概可以得知武帝朝所出现的财政问题是循序渐进的,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