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行书中的同源异流,立足传统,博采众长

2020-10-12 14:24:21 作者: 书法创作:行

明代董其昌也是以行书名世的大家,也学过二王,学过李,行书的风格也属于秀媚一路,但他和赵孟頫却各自立门户。他自视甚高,爱和赵孟頫比长短。他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在书法家笔下,熟与生是相对的,“熟得俗”和“生得秀”也不是绝对的。北魏的许多造像题记,用笔结体可谓“生”,但其字风不是“秀”,而是森赫雄强。米芾的用笔结体可谓“熟”,但其字风不是“俗”,而是跌宕多姿。可见“俗态”不是“熟”的必然结果,同样,“秀色”也不一定由“生”而生。

具体说到赵孟頫,他的确娴熟于传统法度,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写出这样雍容典雅的行书来。他的短处,不在于“熟”,而在于他虽严守法度,却少激情,从纯艺术欣赏角度看,这不能不令人引以为憾。

董其昌比赵孟頫强的方面,是他的行书往往能表现出一种激情,这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无疑同具有娴熟的用笔技巧是同样可贵的。他说“吾书往往率意”,所谓“率意”就是“不经意”,即他所谓的“不作意”。“率意”往往能写出富有激情的作品来,但另一方面,由于“率意”,也有可能出现败笔,不能尽如人意。试比较赵、董各自书写的《赤壁赋》。赵孟頫的《赤壁赋》法度谨严,从点画、结体到行气,无不出规入矩,既稳且秀,温润可爱,实乃精心作意之作。董其昌的《赤壁赋》,用笔结体都是率意为之,写得洒脱流畅,情之所致,笔扫而过,长处是动感甚强,而短处是稍有飘浮、轻弱之嫌,而且还出现了某些败笔,如“清”、“酒”的三点水写法,因“率意”而失去了规矩,不足为训。这种类似的情况,在“作意”于法度的赵孟頫的笔下是绝难找到的。总之,赵孟頫的“作意”于法,董其昌的因情而“率意”,这是他们之间的区别,同时也正是他们同源而异流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