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江:孔子好《易》和追寻“德义”考论——以帛书《易传》中的“子曰”之言为中心(二)

2020-10-12 16:26:08 作者: 王中江:孔子

根据孔子在上述帛书《易传》中对一些爻辞的诠释及对爻德的追寻,结合传世文献《文言》,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干”、“坤”两卦的爻辞都有所诠释,并且主要集中在帛书《二三子问》和《衷》篇中。《文言》中记载了孔子对“干”卦六爻之德的诠释。这说明,孔子不仅重视“干”、“坤”卦两卦的卦德,而且也重视它们的爻德。现将孔子在不同地方的解释列出并对比一下。

按照孔子对“干”卦爻辞的诠释(见下表1),我们可以强调如下几点:其一,孔子对“干”卦的爻辞最为重视,这也符合其所说的“干”和“坤”是认识《易》的门户这一主张。正因如此,他对“干”卦爻辞的诠释也最多。其二,在不同文本的记载中,孔子对同一爻辞的诠释有多有少、有繁有简,最简的是一句话,稍繁的是一段话。孔子对“干”之六爻爻辞及其德义的诠释也是有繁有简,有多有少。如在《衷》中,孔子对“干”的爻辞的解释,有的非常简要,如说“匿也”、“德也”、“用也”、“息也”、“隐[而]能静”、[见]而[能]上”等;但也有文字稍多的,如在《文言》中,孔子直接用“德”去看待“龙”和“君子”的特性及活动。其三,就其基本倾向来看,孔子在不同地方的解释在整体上有其一致性。如对“潜龙勿用”的诠释,《二三子问》用“行灭”,《衷》用“匿”和“不可(有为)”,《文言》用“龙德而隐”,都旨在强调“潜龙”没有适当的时机,只能沉潜、隐伏以等待时机。再如对“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解释,《二三子问》用“务时”而又有“静”,《衷》用“用”而“息”,《文言》用“进德修业”而“因其时而惕”等,都是强调人一旦有了时机就要积极行动,同时又要小心谨慎。其四,孔子在不同文本中对“干”卦爻辞的解释,在整体上说明“龙德”的表现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待时而静、因时而动到动极而过。这同孔子在《二三子问》中赞美“龙德”以多变著称相一致。

表1 孔子对“干”卦爻辞的诠释

除了“干”卦,孔子对“坤”卦爻辞的诠释也是极多的(见下表2)。这说明:其一,孔子十分重视“坤”卦爻辞的德义。只是在《文言》中未记载这是孔子对它的诠释;此外,《二三子问》所记载的孔子的解释用的是“孔子曰”,《衷》用的是“子曰”。其二,同孔子对“干”卦爻辞的解释相类似,他对“坤”卦爻辞的诠释也有繁简之别。如在《衷》中,孔子解释“含章可贞”说是“言美情也”,解释“括囊,无咎”说是“语无声也”。孔子只用了几个字,要言不烦。而对于另一些爻辞,孔子的解释则稍微复杂一些,《二三子问》也是如此。如孔子解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先是从总体上说明,然后又分开说。其三,孔子对“坤”卦爻辞和爻德的解释,强调其文采、文静、柔和、慎言等价值。

在帛书《易传》中,孔子对其他卦爻辞的德义的诠释,涉及许多不同的美德。正如上文所强调的那样,孔子诠释《易》的德义和道义,主要是就君子特别是为执政者而言的,其所说的德也集中在君子之德和君主之德方面。同样,孔子对《易》卦爻辞的德义的诠释也是如此。概括起来,可以强调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易》主要是成就君子之德与君王之德。显然,缺乏美德的人,即使有其位也不能安于其位。如在《要》篇中,孔子提出“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这一论断之后,引用“鼎”卦九四爻辞“鼎折足,复公莡,其形渥,凶”,诠释说这是“言不胜任也”。为了能够胜任其位,以德配位,那就要不断积德,厚其德。如在《缪和》中,对于“谦”卦九三爻辞“劳谦,君子有终,吉”,孔子诠释说,这是以高位而谦卑对下,禹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禹之取天[下也],当此卦也。禹[劳]其四肢,苦其思虑,至于手足骈胝,颜色[黎墨,□]□□□而果君[天]下,名号圣君,亦可谓终矣,吉孰大焉?故曰:‘劳谦,君子有终,吉。’不亦宜乎?”

表2 孔子对“坤”卦爻辞的诠释

其二,孔子对《易》卦爻辞的诠释,强调“知几知微”,强调知时、得时。在帛书《系辞》中,孔子主张“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他诠释“豫”卦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说:“介于石,毋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传世本《系辞》所记孔子的这一段话与此有差别,主要在于“君子见几而作”前,还有孔子的这几句话:“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在孔子看来,人善于认识事物的先兆(“几”)、端倪,即是善于认识事物的微小变化(“微”),从而把握住时机(“见几而作”)。孔子对“涣”卦九二爻辞“涣奔其机,悔亡”的解释,同样将其与时机联系起来:“涣者,散也。奔机,几也,时也。古之君子,时福至则进取,时亡则以让。夫福至而能既焉,奔走其时,唯恐失之。故当其时而弗能用也,至于其失之也。虽欲为人用,岂可得也哉。……圣人知福之难得而奔也,是以有矣。故《易》曰:‘涣奔其机,悔亡。’则[□]言于能奔其时,悔之亡也。”(《缪和》)掌握了时机,就是“得时”,就获得了机会。但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得时处顺,又需要有忧患意识,以防事物转向反面。孔子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要》)“否”卦九五爻辞“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孔子从爻辞中探寻良好的君臣关系。孔子强调,君王首先要有厚德,并以此来赢得臣僚的忠诚。他说:“夫《易》,上圣之治也。古君子处尊思卑,处贵思贱,处富思贫,处乐思劳。君子能思此四者,是以长有利,而名与天地俱。”(《缪和》)但君主如果像“屯”卦九五爻辞所说的“屯其膏”那样,那就是“自润者”,就会有凶险:“夫处上位者,厚自利而不[自]恤下,小之犹可,大之必凶。”因此,君主要厚待臣,要同臣分享利益,要像“中孚”九二爻辞所说的那样,“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使大臣能得到应有的利益:“夫爵禄在君、在人,君不徒与,臣不[徒受。圣君之使]其人也,?焉而欲利之;忠臣之事其君也,欢然而欲明之。欢?交通,此圣王之所以君天下也。”(《缪和》)这样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君臣关系:“夫明君之畜其臣也不虚,忠臣之事其君也有实,上下通实,此所以长有令名于天下也。”(《缪和》)与此同时,君主还要提防那些图谋不轨的大臣。《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的话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据此,孔子反对结党。与此思想相一致,对“涣”卦六四爻辞所言“散涣其群,元吉”,孔子指出,结党是亡国败家之法:“夫群党朋族,□推以[□□□□□]比周相誉,以夺君明,此固亡国败家之法也。”对此,明君所要做的是严禁结党,一旦有结党,就要消除它,这才能吉祥:“明王圣君之治其臣也不然。立为刑辟,以散其群党;设为赏庆爵列,以劝其下。群臣、黔首、男女,夫人竭力尽知,归心于上,莫敢朋党,恃君而生,将何求于人矣?其曰‘涣其群,元吉’,不亦宜乎?”(《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