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是那个“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观伤怀的文天祥,也是那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大义的文天祥。
何为悲剧英雄,就是在我们外人看来,英雄之死反而是他悲壮一生最好的解脱,可是我们又多希望这样的英雄能够活下去。
三国末期魏国大诗人阮籍曾经去往广武,在这个当年刘邦项羽两军对峙的地方留下千年一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感慨时代缺少英雄,无能宵小之徒登堂入室,让人无法直视,更不会仰视。
而在文天祥的时代,南宋灭亡之际,这样的竖子宵小多如过江之鲫,占满朝堂。他却挺身而出,如同驾着七彩祥云而来,视死如归,不求独生,只求共死的大英雄,其精神光辉,不仅照亮了那个灰暗血腥的时代,让忽必烈等枭雄黯然失色,更是在千年中华文明史书上留下丹心一枚,激励着多灾多难的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管它蒙古鞑子,女真异族,还是日本鬼子,即使逞凶一时,终不能亡我华夏炎黄。
坦白来说,文天祥的人生体验,可以用无奈悲怆来形容。天赋大才,却无处施展,20岁时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其状元文章阐述的正是社会改革方案,一颗救黎民于水火,挽大宋于将亡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高中状元后第四天,陪伴他来临安考试的父亲因病去世,文天祥不得不回家守丧三年,在守丧第三年的时候(公元1259年),蒙古大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宋朝朝野震动,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听闻这个消息后,文天祥立即上疏,请斩董宋臣以安民心,另外提出了几条御敌之策,但均未被采纳。
被浇了一盆冷水的文天祥,才明白自己不过是官场新手,那些蝇营苟且之辈掌握大权,醉生梦死,直把杭州作汴州。
他不甘心,仍以积极姿态入世,试图作补天手。他毕竟才具卓著,守丧结束之后官运亨通,十五年时间里做到了省部级高官。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朝大军渡江,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豪杰义士,起兵勤王,组织起三万多人的义军,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口号进行反元斗争。
鸡汤类的口号终究弥补不了军队战斗力的巨大差距,三万多人义军被打败打散,仅余文天祥等六人逃亡。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二十九日,四十岁的文天祥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统领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迫近临安城北门,南宋在军事上已经没有转圜余地,元军此时派使者过来邀请大宋主持国事者进行谈判,这给了南宋朝堂和平谈判的希望,文天祥明知此去凶险万分,但还是挺身而出,亲赴敌营,出于政治考量,他临行前辞去了右丞相的官位,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临安城外皋亭山元军大营。
谈判过程中,文天祥毫无惧色,与敌军统帅伯颜据理力争,没想到南宋朝廷却派人前往文天祥的军营,解散了文天祥的军队,伯颜得知此消息后,立即拘押了文天祥,押往北方。在文天祥被押到镇江的时候,被当地义士冒死解救脱险。这个时候,文天祥得知南宋朝廷已经递交降表,开城投降,宋恭帝被押往大都,陆秀夫等人拥立七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遂转往东南。
文天祥先到达真州,把元军虚实情况告诉驻守的淮东、淮西制置使,他计划联合这两位制置使一起兴兵讨元,没想到过了两天就被下逐客令,文天祥不得已继续往南逃亡,一路隐姓埋名,躲避元军追捕,躲避宋奸的出卖,在一些痛苦经历后,他不禁自问:“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当年苦守襄阳的吕文焕不就是因为扛不住压力,贪生怕死,所以投降了元朝吗?并且带领元兵一路扑向临安,导致了南宋亡国。吕师孟当年在元营谈判时不也曾是铁骨铮铮,好汉一条吗?最终不还是步了他叔叔吕文焕的后尘,降北为奸?
在这些人眼里,但求苟生,保住身家性命要紧,至于所学之取义成仁,不过是书上迂腐腔调,可文天祥就是这么傻,就是这么迂腐!他在痛定思痛之后,依然选择了最难走的那条路——抗元复宋!
公元1277年,因为与当朝肱骨张世杰意见不合,文天祥再次离开朝堂,以同都督身份在福建南平等地指挥抗元,同年攻入江西,连续胜仗,收复十余县城,抗元形势一时大好。可是随着元军主力赶到,文天祥的兴国大营被包围,激战中文天祥军队损失惨重,文天祥的妻儿也被元军掳走。
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撤往海丰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时值宋军午饭,张弘范的突袭让宋军大败,眼见军队溃败,文天祥内心绝望,服毒自杀但未成功,被俘。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大笔一挥,写下《过零丁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看到这首诗,劝文天祥说“南宋已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你杀身成仁,谁会写入史书?不如换来高官厚禄,优游此生”,文天祥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民已经是死有余罪,怎能再叛降投敌?”,张弘范无语,只好把文天祥押往大都,一路上文天祥绝食八天,但未死成。
进入大都后,文天祥被关押在府学胡同,足足有四年之久。就在第二年(1279年)文天祥得知崖山一战,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彻底亡国。但文天祥仍坚守初志,决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