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敌军临城,为啥防守者不把城门砌死?专家:这么干才是蠢

2020-10-14 05:08:31 作者: 古代打仗敌军

引言孙子作为一代兵法宗师,很清楚战争中取得主动性的重要意义。他在《孙子兵法·势篇》中写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消极应战的一方不但取不到先机,还会影响军心士气,最终可能不战自溃。

在古装戏中,我们经常能在战争中看到攻城的戏码,很多善于思考的人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古代交战双方都在反复争夺城墙,很少看见直接进攻城门的呢?把城门撞开不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去了吗?更奇怪的是,古代打仗敌军兵临城下,防守者好似也肯定攻城方不会攻击城门,从而并不将城门砌死、封死。对此专家则表示,这么干才是蠢,不想活就封。

▲古代战争剧照

事实上,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主要还是在电影电视剧中的战争场面实在太过儿戏,把古代两军交战的攻城、守城简单的理解成蚂蚁搬家一样的把戏,也不知道是因为编导们本身历史知识不过关还是为了节省成本糊弄观众。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守城战是什么样子吧!01

作为守城一方,可不像是电视剧里那样只需要站在城墙上向下面射箭或者扔石头就行了,相反很多时候守城的将领还会看准时机带兵出城作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守城方本来兵力往往就处于劣势了还敢出城?难道是个人英雄主义在作祟?这些将领可没那么蠢,更不会拿包括自己在内的将士的性命不当回事,主动出击是要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这可不是动物世界,守军也不会像是掉进蚂蚁堆的食物一样被一拥而上啃食干净。能主动出战的守军不但能提振己方的士气,有时候还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正是因为有出城的需要,所以守军也就不会把城门给堵死了。但这样一来假如攻城方直接破门而入又该怎么办?守军为什么没有这种担心呢?

▲古代城楼城门照片

首先说说城墙,可不要以为古代的城墙就真像电视剧里那样四四方方的,有些城墙在中间会突出一块,不但面积狭窄让敌军难以从此处攀登,而且还可以在上面和周围城墙上的守军一起夹击两侧的敌军。还有更绝的,比如明代著名的宁远城,那里的城墙被修建成了一个“山”字,敌军就只能从“山”的两个凹处进攻,会受到守军的三面夹击,这一手玩得女真人苦不堪言。

▲古代守城场景绘画

此外,很多时候军事重镇的城墙不会只修一堵,而是内部还有瓮城,可以理解为城墙中还有一层城墙,有些城池瓮城还不止一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守城一方获得更大的战略纵深,不会出现一旦城破马上崩溃的现象。而且对于攻城方来说,城墙永远是噩梦,一场攻城战役中攻城方绝大多数的兵力损失都是在争夺城墙的途中。当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攻破外围的城墙后,发现里面还有一层,军心士气就是这样磨没了。

▲古代攻城场景雕像

其实在介绍过瓮城以后大家就应该能想到,为什么攻城方非要争夺城墙,而不是去撞城门了。如果仅仅只是打破城门冲进去,结果发现前后城墙上的守军跟看白痴一样看着你,那就真应了一个成语“瓮中捉鳖”了。所以,城墙作为一个制高点,是攻城战中必须首先拿下的,如果能攻破城墙,城门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也是由此,既然攻城方不会一开始就把目标放在城门上,守城方也就不必直接堵死城门了。02

当然这只是守城方不堵死城门的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前面已经说过的,守城方也需要把握出城作战的时机。古代大规模战争的一个特点就是兵败如山倒,因为通讯不发达的缘故只要前方一出现后撤,后方的士兵就会理解成战败,然后就会赶紧逃跑,这样就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战争的胜负不完全取决于士兵的多寡。很多时候兵多的一方主要优势在于给对手制造心理压力,而真正交战的人数总是不足十分之一的。

▲古代战争剧照

不过,这样就给了劣势一方翻盘的机会,所以将领是否优秀就取决于能不能把握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只要能击溃敌军的前锋,很可能敌军就会出现全线溃败,如果能在乱战中斩杀敌军主帅,敌军群龙无首指挥混乱,那这场战争基本就拿下了。汉光武帝刘秀在争夺天下时最出名的宛城之战,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就是靠这样的办法取得了胜利。

▲古代城门遗址

相反,如果真正堵死了城门,一味消极防守,除非目标是等待救援,否则永远没有取胜的希望,而且即使是为了坚持等到援军到来,真正优秀的将领依然会在合适的时机带兵出击的。古代攻城战中有一种心理战术叫做“围三缺一”,就是故意放守城军一条生路让守城军不会拼死一搏。但如果守城军自己把城门封死,把后路全给堵了,到时候怨气估计都得撒到主将头上。所以,才有专家说守城战中堵死城门是在找死呢。结语当然,其实不堵死城门的说法也并不绝对。如果战争突然到来,要防守的城池本来就不是用作军事用途的,城中也没有瓮城一样的设置,那么这时候第一道城门就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了,这种情况下防守方往往就会在第一时间用沙土巨石堵死城门。

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