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我们汉语文化之中,对于特定文化和各种名称都是有着不同的称呼的。就像我们中国历史之中对于国号的宣称就是有着很多讲究的,从我们现代人的习俗和发音习惯来说,喜欢把中国各个历史朝代前面加一个大字,而这种文化又被一些人称呼为外来文化的汉化,其中争议开始的地方就是大明,那历史之中的明朝国号究竟是“明”还是“大明”呢?
“大”字加持国号之前源自于元朝及外藩
元朝疆域广大故称大
在我们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之中,国号这种东西其实在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例如四千年前的夏朝建立者启,他从氏族部落来说是属于夏后氏,所以说在国号命名来讲也是遵循文化本源原则,与自己的出生及其祖先文化有关,这也是中国历朝国号的来源,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对当时的人也是叫做秦人,汉人,或者唐人。
自从秦汉以后,我们称呼本国以及文化特点都是以国号为首,但外藩和夷狄根本不是这样,从汉朝开始,汉武帝就不断对外开展战争,他说的是报仇,因为当年的汉朝在刚刚成立的时候,被匈奴羞辱,而国力强大以后就要复仇,在汉朝的时候,中国打出了威风,所以外部夷狄都称我们为大,大汉的称呼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大明人的画作
明朝的国号分歧其实也是与这个有关,当年朱元璋在元朝末年乱世起义,重新统一天下,将汉文化再次推广到中国大地,这份功劳是唐朝灭亡以来任何人所不能及的,所以当时败退的蒙古人和周围夷狄都将明朝称为“大明”,其实就是表达自己对明朝的尊敬和仰慕之情。
“明”与“大明”的分歧与文化的多元有关
明朝骑兵
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之中,我们反观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任何一个与明朝相同的国号,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事情,就像是宋朝和宋朝以前,他们的国号其实和之前的古国早已经重复,而朱元璋的“明”在历代之中的确是独一无二的。
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元朝末年在朱元璋称帝建明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起义军首领叫做“韩林儿”,他被当时的人叫做小明王,因为他是父亲韩山童是最早起义的人,他在元末起义军中的地位就相当于是楚汉时期的“楚怀王熊心”。
小明王韩林儿
朱元璋建立国号为“明”与往古的确没有重复,可他却与当时之人有重复,后世书写历史者为了区分“小明王”与“明朝”,就将明朝称呼为大明。
清朝的建立将“大明”作为一种固定习惯
清朝末年剪辫子改变习俗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有一个十分反常的例子,在明朝刚刚灭亡,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实行的“剃发令”让很多人反对,甚至是以死相争,但到辛亥革命“剪辫子”却又让许多人不舍,甚至说这是数千年祖先之文化遗产。
其实出现这些反常事情的原因背后不过是文化习俗的固定罢了,从黄帝到明朝四千多年时间,中国人习惯了束发汉服,但清朝的建立突然改变了这种习惯,让很多人都不适应,而清朝统治三百年后将辫子作为一种习惯固定下来,也让许多人不舍。
刻有大明字样的文物
至于国号的概念和这是一个道理,明朝在建立之处的确是沿用的传统称呼,以“单字”命名国号,取国号为“明”,但后面受到元朝文化遗留的影响,整个明朝都对这件事情产生了巨大的争议。而到清朝外族入关,则是重新遵循了元朝的习惯,以一种傲气将中国历代都冠以大字,经过三百多年的沉淀,到我们现在更是演变成为了一种习惯。
小编寄语:
明朝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他对于我们中国历史的完善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我们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无论是国号还是年号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明和大明这个争端其实是十分微小的。但这个微小的争议之中,包含着的却是汉文化的发展历程,他在外部夷狄心中确立了广大而强盛的面貌,明朝此后将蒙古人驱逐中原,重新确立了汉人的正统地位,使得四方夷狄归心。
我们现在人研究这段历史,不能忽略这个称呼的变化,因为他的变化其实是汉文化由盛而衰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