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浩大的开禧北伐,为何会如此迅速的无功而返?

2020-10-15 16:27:26 作者: 声势浩大的开

2. 崇文抑武的延续,致使无可用之将

"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韩侂胄刚上台就为岳飞翻案,还把秦桧的谥号改成了"谬丑"。意思很明显,他就是要跟主和派为敌。不过,即便如此,宋朝对武将的不信任也一直没有停止。虽然主战派也有很多人,可是能力出众者并不是很多,实在是乏善可陈。

当时华岳就局势分析,"人民怨恨,马政不讲,骑士不熟,豪杰不出,英雄不收",这可谓是一语中的。南宋自从岳飞和韩世忠以后,还哪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可塑之才。即使有,也都沦落到辛弃疾还有陆游那种地步。

这个南宋,实在是令武将,爱不起来。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了南宋武将们的一种常态。到了战场上,没有优质的将领,底下的士兵就算战斗力再强劲,那又能如何。

因此,开禧北伐迅速失去主动权的又一原因是南宋朝中缺少可以带兵打仗的英雄豪杰。

"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北宋的狄青和南宋的岳武穆,这两宋就出了这两位名将。但是还都没落得好下场。开禧北伐,若得一良将,而收复中原,犹为易事。

(三)、准备不足,空有一身报国愿

因为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帮助,此次北伐是无法准备充足的。在这种情况下,韩侂胄应该休养生息,而后再等待时机。他只是听到出使金国之人的一面之词,就心生北伐之意,的确是有些仓促。如果大家能够一致对外,还是有获胜可能的。

1.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诚然,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夹带着一些私心。他想学着刘裕那样,以北伐来提升自己在军政两界的威望。但这还是为了国家利益考虑。"兵出有名,师直为壮,言乎远,言乎近,熟无忠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这段慷慨激昂的文字,将他对收复故土的渴望,展现的淋漓尽致。

可是朝中的大臣们,大都对此持反对意见。甚至,还将韩侂胄比喻成是秦桧。他的头颅也被人割下来,当成是丧权辱国的《嘉定和议》的砝码。那些人只顾着自己享受,只顾着保全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民族大义所动。他们还为韩侂胄罗织各种罪名,实在是可恨。

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希望开禧北伐得胜,因此处处掣肘,找出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韩侂胄不可能有机会准备充分。他应该再多等些时日,多扶植一些辛弃疾那样的忠臣良将上台。所以,开禧北伐迅速失败的又一原因是韩侂胄的急于求成。

辛弃疾在那之后,再度遭到打压;而韩侂胄的污名,一直到近代才被洗刷干净。

2. 原以为天衣无缝,不料歹人先行告密

韩侂胄想要的就是打金国一个猝不及防,让他们在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偷袭。可是韩侂胄的保密工作做得并不到位,他广召贤才,不分远近的为北伐拉拢有识之士,但这其中却有金国的细作,而他却误把奸佞当忠臣。

在部署开禧北伐之时,消息就已经走漏。在四川的吴曦,和金国人暗通款曲,将其计划悉数告知。而四川又是北伐的左翼,吴曦在未被验明忠奸之际,就被授予重任。所以,当战事开打,本应该作为支援的他,按兵不动。

除了吴曦以外,韩侂胄也要占据一定责任。他只顾着积极地筹备作战事宜,却误信了叛徒,这才导致开禧北伐败的如此迅速。

"开禧之举,韩侂胄无谋浪战,固可罪矣。然乃至函其首以乞和,何也?"虽然韩侂胄贸然主持北伐有些罪过,可朝堂上那些对金国低声下气的臣子,又当如何论处?就像汉朝时晁错主持削藩,七王之乱爆发,大臣们都开罪于他,那到底是谁的罪过?

有些事情,总是要有人来做,而韩侂胄就是那个敢为人先者。

结语:

韩侂胄军事准备的不充分,占据了北伐失败的决定因素。可他在那个环境下,根本无法准备充分。手下无精兵强将,而又处处受到大臣们的制约,到处给他下绊子。

而他又以为此乃天赐良机,机不可失,草草的发动了北伐。可金国人那边,却早已有了准备。人家以逸待劳,打了南宋一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