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在如今看来是一件十分可耻的事情;但在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期,当时的人对投降并没有太大的概念,毕竟大家都是汉人,最多也不过是换个“老板”继续打工而已;所以当时诸侯也并没有把这种事太放心上,只要自己的事业还处于上升期,福利待遇给到位,也不怕手下会轻易“跳槽”。
也不是去鼓吹“投降”,毕竟这也是局势和场景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然要坚守底线,但如果是内部的互相争斗,留得一身大好本事,卖给更好的主公又有何不可?就比如接下来要说的这两位“投降”将军,如果当初誓死不降,如今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贤臣,还是要卖身给明君,才是正道。现在来看看这两位将军都是谁吧:
先说说让诸葛亮都忌惮的名将,这人自然就是曹魏中期的“中流砥柱”张郃了;张郃早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在袁绍取冀州时,张郃见袁绍有明君之相,便率兵投归,此后屡立战功,被后人誉为“河北四庭柱”。按理说,张郃的地位应该是不低的,但袁绍后期刚愎自用,亲信小人而远贤臣。
在官渡之战时,袁绍昏招不断,张郃本来就对袁绍逐渐失去信心了,加上此时袁绍听信郭图的污蔑之言,张郃等将领惧怕被追究,于是烧掉了攻城橹,投降了曹操。“曹老板”可不是“袁老板”能比的,张郃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一路跟随曹操,立下了不少战功,虽然在巴西之战中输给过张飞,但曹操对张郃依旧信任不减。
后来在汉中之战时,张郃率军抵挡刘备,夏侯渊前去救援的时候,被黄忠所斩,当刘备听闻夏侯渊被斩杀,只说:“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足可见张郃的能力如何。但张郃的成名战还是要数“街亭之战”,当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诸葛亮,形势危在旦夕之际,张郃率军突袭街亭,大败马谡,导致诸葛亮不得不撤军。
张郃是一员成长型的武将,其用兵机变无双,懂得战术变化,擅长安营布阵,根据地形布置战略战术,没有他预料不到的情况,从诸葛亮起的蜀国大将都非常忌惮他。所以后来诸葛亮不得不和司马懿“合谋”,诸葛亮在木门谷设下埋伏,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结果被飞来的箭矢射中右膝而亡。
而另一个“投降”将军的名气还要远在张郃之上,此人也是姓张,名叫张辽。张辽出生于并州雁门郡马邑县,当时塞外的胡人已经在檀石槐的统治下而变得非常强盛,故而张辽自幼就经历了大量的边塞战乱,少年时便成为雁门郡的郡吏。后受并州刺史丁原的提拔,成了一员战将,此后张辽又先后跟随过何进、董卓、吕布等,但都没有受到重用。
直到他遇到了曹操,当时吕布兵败下邳,张辽率领自己的军队归降曹操。曹操将张辽拜为中郎将,并赐爵关内侯;此后张辽活跃在人才辈出的曹营中;但真正有才能的人,在哪里都不会被埋没,张辽就是这样的人,比如单刀赴会降昌豨,比如持麾身先士卒力斩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比如智平荆州军叛乱,《通典》评价为:“张辽审计,立擒贼首,亦同料敌之义”。
可惜前面张辽做了这么多,在历史上却是籍籍无名,明明他的“单刀赴会”比演义中关羽的“单刀赴会”要凶险得多,但历史上记得的却只有关羽的“单刀赴会”;幸好,孙权给了张辽机会,这就是后来的逍遥津之战,孙权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而当时驻守合肥的仅七千余人,实力相差悬殊。
但张辽却“胆大包天”的从这七千人中挑选出了八百死士,并身先士卒的直冲孙权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之下,逼得孙权等人逃跑到一座较高的山冢上,用长戟来自卫。张辽见敌方主帅退避,便叱喝孙权,挑衅他下来对战。整个三国史中,唯有马超这么做过,而且做得还远没张辽这般精彩,这般绝艳,这般传奇;在之后的战役中,更是差点生擒孙权,此战后,张辽威震江东。
并不是说投降就一定好,也并不是说投降就一定不好,还是那句话,如果在大是大非面前,当然要坚持底线,只身赴死也是大义所然;但如果只是内部争斗的话,则没有那么多顾忌了,主要看领导是不是值得追随;很显然,在张郃看来,袁绍是不值得追随的,在张辽看来,吕布是不值得追随的。那为何同为投降的于禁就这么惨呢?第一是因为曹操待他并不薄,第二是有庞德做对比,最关键的是于禁“乞降”,这是十分屈辱的,张辽和张郃是挑选主公,而于禁则是“乞降”,意义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