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到明清的科举考试中,看管仲的治国理政思想

2020-10-20 11:20:25 作者: 从唐宋到明清

两宋时期,《管子》典籍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之中,加及面临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并存、和战问题,统治者科举考核士子时,对管子的治国理政策略涉及更加宽泛,包括“四顺”之民本思想、“版法”之法治思想、“四维”之德治思想等。而宋代理学思想的兴起,促使统治者在对管子进行历史评价时,更多参考孑L、孟、苟的评价体系和态度,以阐明儒家价值规范的准确内涵。

明清科举中的管子评价及治国理政思想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施行的人才制度是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准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方面严格限于八股文。《论语》是八股取士的考核内容来源,孔子对管子“器小”的评价成为明清科考的内容。而前代科举所涉及的管子评价及治国理政思想,明清时期的科试中依旧关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对管子治国思想也进行考核和分析。

晚清时期,大清王朝衰败没落,西方思想逐渐向中国渗透,士人们在审视管子思想时,不可避免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光绪二十年(1894)殿试策问中提到“盐铁之征”的问题:“盐铁之征,始于管子。论者谓其尽取民力,而行之数千百年,卒不能废。至汉武帝用孔、桑之法,与管子异矣。”要求应试者指出这项政策的利弊。

明清科试中也有对管子军事思想的涉及。管子军事思想被称作“作内政而寄军令”,做法就是把军队的编制,与百姓的乡里组织结合起来,兵民合一,寓兵于农。这一方面通过军队的编制,实行由上而下的集权;另一方面又利用乡里组织中的宗法制成分,作为加强团结的纽带。

总结:

要之,管子因功勋卓著,在后世的人才选拔诏问与科举考试中,其人物形象与治国理政思想的论题都有所涉及。唐代的科举策问,论及管子的历史定位,明显受到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围绕管子治国理政方略的探讨,则显示出其思想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如科考士子对管子“寄军令”政策的评价,有褒有贬,但在科考中都成绩优异,脱颖而出。《管子》典籍在北宋纳入科考的范畴,宋代的科举考试对管子的治国理政策略更多涉及。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八股取士,《论语》中孔子“管仲之器小哉”的评论成为考题,引起士人的广泛讨论,但没有脱离朱熹《集注》的释读范畴。而评价管子生平、管子治国政策,也成为各级科举考试的内容。尤其清朝末期光绪癸卯科的试题,集中于管子“内政寄军令”“四民分业”“礼义廉耻四维”“轻重之权”等方面的考核,展示出管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启迪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