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漕运兴衰之三:弊端重重 漕运终受阻

2020-10-20 11:18:30 作者: 大运河漕运兴

清代的南北贸易、京师漕粮仍以运河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大运河在清代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同时,许多问题也都集中暴露出来。

运河年久失修,河道日见窄浅,有些地段竟成为了“死河”。严重影响了南北的运输。加上旱涝灾害及湖堤决口,造成河道不畅,以致漕运屡次受阻。多年来,朝廷不断拔出专款用于修理河道,采取“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等措施确保漕运。地方官员也将治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但也只能解决一时问题,难以根治漕运不畅顽疾,收效甚微。

乾隆皇帝在位时,江南水患就是他的一大心病。乾隆帝十分关注黄淮入海地区的治水问题,多次下旨与地方官员商榷治理方案。乾隆44年(1779年),萨载出任两江总督,在两江前后几十年,大部分时间精力都在治理河道上,他亲临戡察,力排众议,采取多种措施缓解黄、淮水患。萨载开陶庄引水,以防黄河倒流,开挖镇江钱家港至江宁龙潭的“新河”,并提出修浚金山对瓜洲城河,以及拓展涟河、骆马湖、六塘河等建议。在当时,对于江宁周边地区的水患治理有不少成效。乾隆帝知道后,十分高兴, “欣慰览之”,并亲赐诗萨载:“节度江南历多岁,练于吏治悉河工。唯应益慎勤诸事,勿以己知懈一躬。不患士文武莫弛,欲求民裕俭当崇。久而敬者晏平仲,洁矩为师尔我同。”晏平仲,即春秋时齐人晏婴,以节俭力行闻名。这首诗用以表彰萨载治水有功,并提倡君臣一致,为民富而勤俭。

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河道总督的麟庆任劳任怨地治理河道十余年,被时人称为河帅。麟庆撰有《河工器具图说》、《黄运河口古今图说》等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记叙治河经历,并将治河工具展现出来。但是,麟庆一味遵循前人之法治河,而无创新,黄河、淮河、运河的治理收效甚微。看来,麟庆是只有苦劳,而欠功劳的。

嘉庆年间,有个名叫栗毓美的县令,留心河务,常亲赴堤坝,仔细研究探寻根治河患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道光十五年(1835年),栗毓美任河东河道总督,“河不为患”,政绩斐然。栗毓美死后,当地百姓立庙祭祀,奉为神明。

关于治河的书卷亦有不少。乾隆年间撰有《南河成案》,嘉庆道光年间编成的《南河成案续编》39卷,辑录了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间,官方治河题奏、上谕等860余件,其中还有历年来风外臣工题奏的河湖汛情水势、调拨银两、奏修堤坝、疏通河道、保举防汛人员、采办物料、估办各项工程银两明细及清帝谕旨等等内容。

漕运是国家经济的一件大事,多年延袭下来,形成了许多弊端。漕运之利上不归国家,下不属百姓,其间中饱私囊者大有人在,上至贪赃枉法的高官大吏,中有无数层层关卡巧取盘剥,下到多代世袭的船户割锯赢利,许多帮粮船舵设教立派,敛财滋事……。结果造成漕粮成本的不断提高,以致官民交困。几年前,有一个名为《天下粮仓》的电视连续剧,讲述的就是清朝大运河漕运中种种弊端危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