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依旧逃不过晚年昏庸的怪圈

2020-10-20 10:21:41 作者: 中国历史上在

清朝有一位少年天子,他八岁登基,十四岁就亲政,在位六十二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就是康熙—爱新觉.玄烨。十六岁时,以过人的智谋和胆识,“智擒鳌拜”,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权。之后以经天纬地之才,开创了“康乾盛世”。

说道一下文治:

在政治方面,康熙亲政后,设立南书房为秘书机构,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强化了皇权。着手整顿吏治,微服南巡,关心民间疾苦,任贤举能。在南巡途中,强调简朴,不讲铺张和排场。也没有被游山玩水迷住,仍以国事为重,坚持批阅奏章。

在经济方面,劝课农桑,轻徭薄赋,采取一系列政策让民众休养生息。采取了地丁合一,蠲免钱粮等措施,并修治漕运,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生产的安定。

在文化方面,康熙皇帝精通汉文化,对程朱理学十分欣赏,认为其可以为国家统治服务,在为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以理学治国的方略。在当时起到了巩固统治、维系社会安定的作用。他对西方文化也感兴趣,他乐于向来华传教士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使西学在民间可以自由传播。实行宗教宽容,接受基督教讲道传教。

他还组织编辑了《古今图书集成》,这本书自成体系,几乎无所不包,有将近1.6亿字,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书,被人称之为“康熙百科全书。”

再来讲讲武功:

康熙皇帝武功最卓越的就是:削三藩,打击吴三桂的残余势力;统一台湾,加强了大陆对台湾的控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驱逐沙俄,签订了我国历史上首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康熙皇帝的这些举措,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国家主权。维系了民族团结。

在年轻时期政绩斐然,勤勉于政的康熙,到了晚年,却倦怠于政事,变得“昏庸”起来。首先是“九子夺嫡” 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之后皇太子却结党营私,日益骄纵蛮横,康熙便废了太子,却引起了其他皇子对皇位的争夺。晚年的康熙,在立储问题上明显显得踌躇和慌乱,心中总是忌惮拥立皇太子即位的势力。他的摇摆不定在大清皇宫里掀起了不少腥风血雨。

而早年严惩贪腐的康熙皇帝,到了晚年却对贪腐现象和社会矛盾得过且过,甚至达到了视而不见的地步。对腐败的纵容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财政危机,到了雍正帝即位的时候,国库几乎都空了,康熙在晚年给儿子留下了一堆烂摊子。最让人诟病的便是他的“海禁”政策。

早年放开海上贸易的康熙,到了晚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反清势力的威胁,接受了大臣实施“海禁”的建议,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这一政策之后被一直延续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国内安定的同时,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根源之一。

而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晚年昏庸”似乎是皇帝们的通病,譬如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笔者认为,我们不能过多的去苛责皇帝,根源还是在于将一国系于一家、一人之手的君主专制。古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年轻时的一腔热血,到了晚年也总有消耗尽的时候;从弱冠到古稀,年轻力壮也早已不复存在。

到了晚年,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却还要为一个国家的事务操劳,对于政务的倦怠,我们也能够理解。

况且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皇帝的行为一定有他的考量,我们不能过多的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