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是朱瞻基的长子,是明代历史上第一个有两个年号的皇帝,其一生跌宕起伏。第一次称帝时,年幼的朱祁镇只有九岁,年号正统。由于年纪过为幼小,先皇早亡,朝政大事由多由张皇后把持,即当时的太皇太后。后发生土木堡之变,他的弟弟朱祁钰称帝。
在经历多重变故后,朱祁镇又回到了朝廷中,但是当时的皇帝怎么可能愿意交出皇位,随即朱祁镇便被软禁。直到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朱祁镇又得以称帝,改年号为天顺。这便是朱祁镇一生大致的概述。
对于很多太子来说,巴不得父皇早亡,这样自己还能多当几年皇帝。可对作为皇太子的朱祁镇来说,父亲死得过于早了些,留下一个国家让九岁的朱祁镇如何接手?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好奶奶,也就是当时的太皇太后张皇后。
这位张氏可不是一般人,历史上给她的评价与汉唐吕武相当,即吕后与武则天,可见这个女人的政治才能和能力之高。张皇后在朝廷中不用亲信,培养贤臣,当时最得张皇后器重的三人被称为"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由此,张氏深得大臣们的敬重。
而当时的朱祁镇恰恰相反,不仅不近贤臣,还特别宠溺一宦官,名叫王振,说到这个王振,是人穷志不短,成天想着插手国政,张皇后也看出了这一奸臣本相,但顾及朱祁镇的面子,一直未杀王振,终究留着了这个祸害。在张皇后和三人的共同治理下,明朝一片欣欣向荣。
但好景不长,随着太后驾崩,三杨也纷纷去世,王振在英宗的庇佑下开始插手国事。当时,明朝对进贡的使者讲究礼尚往来,按使者的数量来分发赏赐,北方进贡国家便开始增派使者数量。宦官王振对此不满,并借此出兵征讨。当时的皇帝朱祁镇才刚开始掌握实权,也想大展拳脚一番,在王振的鼓动下,英宗不顾多方大臣反对,决定御驾亲征。
可行军打仗又不是旅游,英宗完全没有计划和补给措施,就连军队也是临时拼凑的。当他们的军队到大同附近时,粮草补给已跟不上,许多士兵都都因水土不服或饥饿死在了途中。在这种情况下,王振又出了一个馊主意:驻军蔚州。蔚洲是王振的老家,说是为了整顿军队,其实是为了炫耀一番,但蔚州离大同十分近,万一瓦剌军队追来,那便是瓮中捉鳖,最令人奇怪的是,英宗竟然傻乎乎的同意了。
果不其然,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英宗部队被大军追上,此时明军已无法应战,英宗被俘,王振被杀。一代皇帝就这样被俘虏了,真的是可笑可悲。再说朝廷那边,得知英宗被俘虏,随即朱祁钰上位。瓦剌想留着朱祁镇的命与明朝做交易,可景泰帝巴不得朱祁镇死在那里。
瓦剌谈判一年也没有捞到任何好处,便恼羞成怒,进军北京,可却被明朝军队击败。无可奈何之下,瓦剌决定放回朱祁镇以向明朝求和,景泰帝不愿,但迫于群臣压力,便派杨善等人探查。可杨善却暗自将朱祁镇接回,事已如此,景泰帝没有向这个兄弟嘘寒问暖,直接将他软禁在宫里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的妻子钱皇后一直照顾他,甚至为他哭瞎了双眼,落得个双腿残疾,朱祁镇也看尽了人生百态,尝尽了人生疾苦。
可命运最终没有放弃他,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不起,石亨等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迎回朱祁镇,就这样,朱祁镇再次坐上皇位,改元天顺,并囚禁了病重的朱祁钰,再其死后给其恶谥"戾",以亲王礼埋葬。
年少无知的出征被俘,八年囚禁,让朱祁镇开始倍感珍惜这皇位。朱祁镇开始任用李善等贤臣,勤于政务,开始有了一点明君之风采。可这时的大明朝已进入衰败期,这不是他朱祁镇可以阻止了的。
1464年,朱祁镇驾崩,这个皇帝一生坎坎坷坷,他做过囚犯,做过人主,他可以说仁慈,也可以说是懦弱,在这个皇帝临死前,他把儿子朱见深叫到身前,深情嘱咐了一席话,大致是他死后不许有人殉葬,以后,也不许再有殉葬这一制度。也许,囚禁在皇宫的七年里,钱皇后的深情不弃,让朱祁镇对这个女人多了些愧疚。殉葬制的废除,可能是朱祁镇作为皇帝的一生唯一值得称赞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