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写一个小丫头胡诌,说晴雯做了芙蓉花神,宝玉信以为真,于是便有了后面的绝妙好文《芙蓉女儿诔》。
以前读高中时,这篇长长诔(lěi)文,我可以大段大段不间断如流水般滔滔背诵下来,因为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又文采斐然,字字珠玑。
但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把晴雯的芙蓉花,理解为池塘里盛开的荷花,因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古诗,那时的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
还有古诗十九首里的那一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而且小说里有好几处描写,都有意把读者往芙蓉花就是荷花的错误道路上引:
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
独有宝玉一心凄楚,回至园中,猛然见池上芙蓉。
当然也不能全怪作者,究竟还是我们读书不仔细,只会被他牵着鼻子走,而不是读且思,不去作独立深入的思考。
图丨荷花
其实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芙蓉花,并不是荷花,因为第一,农历八月,荷花早已凋谢,已经是莲子都开始成熟变黑的时节,再来一场秋雨一场霜,便要听雨打枯荷声了,所以后面第七十九回,宝玉才写诗说: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第二,后文又写,宝玉命那小丫头将诔文挂于芙蓉枝上,最后黛玉还从芙蓉花中走了出来,黛玉又不会凌波微步的轻功,当然更确信无疑不是荷花,而是生长于池畔水边的某种木本花卉了。
这花,就是木芙蓉。
芙蓉生于水中则为水芙蓉,即荷花;生于陆地上,则为木芙蓉。
图丨木芙蓉
这木芙蓉,还是成都市的市花,这花,性喜温暖湿润向阳之地,所以《长物志》里说:"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因此木芙蓉又有"照水芙蓉"之称。
它的花期是每年的8-10月份。
这木芙蓉,叶大如桐,花蕾攒聚如扣,盛开时节,花色则如丝如锻如绸,各色皆备。其名种“醉芙蓉”,一日三变色,朝杏白,午桃红,晚则变大红色。
清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里甚至说,如果临水而居,却不种芙蓉花,简直就是穷屌丝一枚:如或傍水而居,而岸不见此花者,非至俗之人,即薄福不能消受之人也。
这样看来,小说里描写的芙蓉花,不论是生长习性还是开花时间,都与木芙蓉一一对应。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写的是木芙蓉,反而故意混淆木芙蓉与水芙蓉之别呢?
其实这和黛玉有关。
图丨林黛玉剧照
小说第六十三回写大家掣签饮酒,黛玉掣出的正是芙蓉花:
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 别人不配作芙蓉。"
此处的“风露清愁"四字,还有一枝芙蓉(隔水笑抛一枝莲)的量词使用,都暗示写的是荷花,而不是木芙蓉,因为木芙蓉又名拒霜花,本盛于秋,当然不会对秋风寒露生畏惧忧愁之情,所以杨万里才写诗赞美木芙蓉说:
拒霜花
木蕖何似水芙蕖?同个声名各自都。
风露商量借膏沐,燕脂深浅入肌肤。
令百花畏惧胆寒的秋风寒露,却是木芙蓉的最爱,是它最天然滋润的高级化妆品,让它增色增辉增艳,让它更加光艳夺人,所以这清秋时节,正是它盛放的最美季节,它喜之不禁,只有清欢,当然不会有“清愁”。
《群芳谱》也赞美木芙蓉:
清姿雅质,独殿群芳。
秋江寂寞,不怨东风。
这样看来,黛玉为水芙蓉,晴雯为木芙蓉,而作者在用词上故意只说是芙蓉,而不明确指出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实际上是有意为之,是在刻意模糊晴雯与黛玉之间的区别,让她二人是二也是一,也是“晴为黛影”,以晴雯的悲惨命运、晴雯之惨死,来影射黛玉最终的凄凉结局和命运,这一写作目的直接体现。
说到木芙蓉,就不能不说花蕊夫人,其实她才是真正的芙蓉花神。
五代后蜀后主孟昶,有宠妃花蕊夫人,这花蕊夫人喜赏名花,尤其偏爱木芙蓉,为讨美人欢心,于是孟昶下令在都城成都,遍植芙蓉树,并派专人护理。
后人继承此俗,成都遍种芙蓉树,每到秋季,芙蓉花开,满城锦绣,花香四溢,赏花时节万人空巷,成都也因此得名“芙蓉城”。
图丨林黛玉剧照
不过自古红颜多薄命,这花蕊夫人最终的结局,并不比红楼女子晴雯、黛玉好。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后,随即派兵6万直攻后蜀国,没想到后蜀14万大军,竟不战而溃。
后蜀灭亡后,花蕊夫人和孟昶,双双被押至汴梁城,花蕊夫人悲愤交加,怆然作诗: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不久,孟昶即被赵匡胤毒死,由于花蕊夫人因介入宋廷权力斗争,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触犯了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的利益,最终被他一箭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