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为何会说“兵久”是军队与国家关系的大患

2020-08-24 18:27:33 作者: 《孙子兵法》

孙子在《作战》篇中讲: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这里讲出了兵形(军队)没能迅速转入交战而长期处于流动中会产生的四个直接后果:一是钝兵;二是挫锐;三是攻城力屈;四是国用不足。国家派出去的军队以兵形的形态在天、地中流动,它的举动牵系着军队自身、敌军、敌国城池、国家四者。兵形在起什么作用,理所当然地可以分别从它同四者的联结关系来说明。“钝兵”、“挫锐”、“攻城力屈”、“国用不足”,是相应联结关系变化趋势的说明。

“钝兵”是“军队变钝”的意思,正如砍柴火的刀用久了就不锋利,变钝了。这是兵形自身变化的情况。

“挫锐”,兵形的锐气受到挫伤。“锐气”是军队针对敌军而产生的士气,是进攻敌军积极性的直接体现。这是牵系敌军变化的情况。

“力屈”是“攻打敌国城池力量“不足”的意思。兵形肩负着攻打敌国城池的任务。这是涉及敌国城池的变化情况。

“国用不足”,这是涉及军队支持者国家的变化情况,兵形长时间流动会使国家财政储备不足。

既然如此,军队同国家之间一亦即兵形同支持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两者是相互支持的关系。军队是国家派出去的,国家理所当然支持着军队。军队要如何支持国家呢?孙子接下去就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说的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军队“钝兵”、“挫锐”、“屈力”;国家又“殚货”,对于这样的国家及其派遣到外面的军队,第三方敌国诸侯若乘机起来发难,国家就是启用再睿智的人才也将无法收拾局面。孙子讲“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是主张军队通过尽快完成战胜敌军的任务来避免国难的发生。

这样支持国家有效吗?有效。比方说,国家像人的身体,军队像人打出去的手和踢出去的脚,只要手脚尽快收回来,国家就可以随时抵抗后面来犯的敌人。孙子讲“拙”与“巧”是一种什么观念呢?生活中一个人完成一项任务的干活过程是“拙”还是“巧”,需要用某种标准去评价オ可以得出答案。这种“标准”是评价者生活中自己认定的,对当事人如何进一步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和改善干活过程并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如果离他的某条“标准”比较远或者符合他的“标准”条数少,他就会说是“拙”。而比较完美地符合他某一条“标准”或者符合他的“标准”条数多,他就会说是“巧”。

孙子讲的“拙”、“巧”正是生活中普通人依照自己“标准”作出的评价。“拙速”就是“拙'”于干活过程而“速”于实现任务,干活过程中没有被那些“标准”耽误了实现任务的时间。“巧之久”就是“巧”于干活过程而“久”于实现任务,干活过程中刻意追求符合那些标准而延长了实现任务的时间。因此,孙子讲“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是说国家对敌用兵有别于做其他事情,做其他事情有追求“巧之久”的,用兵则没有!军队需要为国家分忧,要让国家存续下去,就要“拙速”完成胜敌任务。国家存在潜在的一种具体害处,军队就要有相应的一种具体方法去避免。

这是军队用一种具体方法去支持国家免于一种具体害处的情况,是“一种具体害处”对应“一种具体方法”的个别情况。孙子说下面两句话则是指“多种具体害处”对应“多种具体方法”的一般情况:

夫兵欠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这里“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隐含着“国家一定存在多种具体害处”的意思,是些什么具体害处,孙子并没有去把它们一一数出来,而是站在高处看全局说出“兵久”的根本性质,给出科学的断定。

为此,军队要如何做呢?“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不能了解用兵的全部害处,就不能了解用兵的全部有利之处。

正如,我们不了解走路时存在的所有害处包括对撞、跌倒、掉入陷阱、高空坠落物等,我们就不理解走路时要绕过陷阱、养成遵守交通规则先看后通过等习惯的有利之处一样,军队被国家全部潜在的具体害处“逼着”才规范出自己兵形的流动特点和交战特点。#诸侯#孙子兵法#作战收藏

既然如此,军队同国家之间一亦即兵形同支持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两者是相互支持的关系。军队是国家派出去的,国家理所当然支持着军队。军队要如何支持国家呢?孙子接下去就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说的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军队“钝兵”、“挫锐”、“屈力”;国家又“殚货”,对于这样的国家及其派遣到外面的军队,第三方敌国诸侯若乘机起来发难,国家就是启用再睿智的人才也将无法收拾局面。孙子讲“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是主张军队通过尽快完成战胜敌军的任务来避免国难的发生。

这样支持国家有效吗?有效。比方说,国家像人的身体,军队像人打出去的手和踢出去的脚,只要手脚尽快收回来,国家就可以随时抵抗后面来犯的敌人。孙子讲“拙”与“巧”是一种什么观念呢?生活中一个人完成一项任务的干活过程是“拙”还是“巧”,需要用某种标准去评价オ可以得出答案。这种“标准”是评价者生活中自己认定的,对当事人如何进一步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和改善干活过程并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如果离他的某条“标准”比较远或者符合他的“标准”条数少,他就会说是“拙”。而比较完美地符合他某一条“标准”或者符合他的“标准”条数多,他就会说是“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