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因何而败,刘邦因何而赢?从《史记》的角度来看楚汉之争

2020-10-20 11:16:42 作者: 项羽因何而败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力拔山兮的项羽会败给“小人”一般的汉高祖刘邦?而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众多纷纭,既有片面的观点,也有系统的解释,但是绝大多数回答都很难抓住一个重要的点,那就是史实,今天,我们从司马迁《史记》当中关于刘邦即其他楚汉时期人物的记载,通过较为接近史实的角度去分析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

刘邦虽然傲慢,心胸也着实不算宽广,但他懂得施利于人,他手下的功臣都是有实封的,所以大家都是既得利益的收获者。项羽虽表现得仁慈、爱人,但他就像袁绍,对慕名而来的人不能用之,嫉贤妒能。最重要的是他不能创造与下属的共同利益,人除了在特定情况下大都是趋利避害的,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如是。

现代企业为了留下高精尖人才会给他们足够的工薪和相符的职位,还有企业的股份甚至股权。拥有共同利益,才能将人才与主君绑定,至少在天下平定前,这种利益共同体是最稳固的。

举三个例子:

(1)韩信先从项羽为郎中,《淮阴侯列传》说:“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遂弃楚归汉,经夏侯婴、萧何推荐,便由连敖、治粟都尉径直拜为大将。

(2)《陈丞相世家》谓陈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即日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

(3)汉四年,楚围刘邦于荥阳,情势危急,韩信反而要求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发书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踢刘邦足,因附耳密语,刘邦立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由是观之,刘邦对于真的人才即使不能说是“用人不疑”,也肯定会给他们其他主君所不能给的利益、荣宠。

不说“礼贤下士”,至少也是“打一棒,给一枣。”使人心悦诚服。

刘邦说他们知其一,不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首先在用人上,刘邦确实具有过人的英明

《留侯世家》说:“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连张良这样智囊人物都很服他的明智。

陈平说: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由此可见,刘邦用人不拘于德,而在于才。这点与曹操很像,或者说曹操的《求贤令》正是受了刘邦的启发吧!刘邦集团所具有的“无赖性质”也正是其屡次东山再起、化险为夷的重要因素,而能驾驭这群“无赖”的人,也必是刘邦这个“无赖头子”。

其次,刘邦善于听采高明的意见,而不固执己见,更不像项羽那样刚愎自用。刘邦进入咸阳,见“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经樊哙、张良劝阻,便“还军霸上”。而正因此,才在鸿门宴中打消了项羽的疑心,也在关中百姓中留下了美名,以致后来的“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

刘邦的负面性格

刘邦有大局观,能屈能伸,做事果决,从不优柔寡断。其善识人用人,能及时论功行赏,笼络人心,以上品质皆为人主之典范。然而人无完人,对刘邦的历史评价存在争议,人都是矛盾的集合体,但老刘身上的矛盾特别多。

爱吹牛:

(1)沛令有重客,大家去祝贺。做主管的萧何说:‘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刘邦妄称“贺钱万”, 实不持一钱。萧何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萧何虽熟悉刘邦“多大言”的作风,但他明显小看了刘邦。刘邦不但成事了,还成了皇帝。

(2)刘邦起事前到处宣扬自己是“龙种”,刘太公蒙此羞辱,骂他“无赖”。为此,称帝后,他在未央宫大宴群臣时,报复太公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惹得一帮群臣喧哗大笑。刘邦做了皇帝亦不改旧时泼皮习气,确实无赖至极。

赏罚多凭爱憎:

(1)《萧相国世家》记“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这引起功臣普遍不满。刘邦说萧何是“发踪指示”的“功人”,而其余人是“徒能得走兽”的“功狗”,群臣皆莫敢言。关内侯鄂君逢迎说“萧何第一,曹参次”。于是“多封萧何”,“惠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还给萧何增封两千户,“以帝尝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2)《陈丞相世家》说沛人王陵任气好直言,“高祖微时,兄事陵”,初反秦时“陵亦自聚党数千厂’,“不肯从沛公”,又与刘邦不睦的雍齿交好。归附刘邦晚“以故晚封’。

(3)《楚元王世家》说,刘邦早年常带朋友到长嫂家蹭饭。长嫂寡居,生活艰难,每逢刘邦带人来,便用锅铲把锅边铲得乱响,宾客便不欢而散。刘邦偶然发现锅中有饭,因此生气。及为帝,昆弟封遍,就是不封伯子。刘太公说情,高祖言:“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就封大侄子为“羹颉侯”,开帝王恶作剧之先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