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蜀汉大权,他能从曹魏手中打下中原吗?

2020-10-21 10:20:32 作者: 如果诸葛亮死

魏延最为人所知的是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计,那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计策到底行不行。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在军事会议上说了自己的见解,他觉得曹魏在长安的守将夏侯楙既胆小又无谋略,因而请求诸葛亮给他5000精兵,只带少量粮草急速行军,从秦岭过子午谷北行到达长安,杀魏军一个措手不及,夏侯楙不是他的对手,长安就能落入蜀军手中。

然后,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赶来,大约20日左右能到长安,两军会合,则咸阳以西可定矣。

魏延说得头头是道,但诸葛亮觉得“此计悬危”,没同意。后世很多人为此感到遗憾,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没成功,已经证明了他的策略有问题,假如当初听了魏延的,结局是否会有变化?

估计很难有变化,该怎样还怎样,说不定输得更惨。大家细看一下这“子午谷奇计”,各个环节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这个计策是建立在夏侯楙逃跑这个前提下,那万一人家勇敢一回呢?或者被副将劝住没跑呢?只要他坚守几日,附近的大批魏军必然前来支援,魏延的5000精兵就被包饺子了。

就算魏国援军没有及时到来,夏侯楙据城而守,凭着坚固的防御工事,魏延也未必能强攻进去。

假设魏延在这个环节顺利通关,夏侯楙真跑了,长安真被他占了,接下来城池的防御也是个大问题。

在他的设想中,诸葛亮率领的主力大约在20日左右来到长安与他会和,万一没来到呢?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曹魏又不是死的,能眼睁睁看着蜀军冲到长安?路上不会拦截吗?

倘若蜀汉主力不能及时赶到长安,孤军在外的魏延就又凉凉了,光凭5000精兵,守得住长安城吗?

好一点的结果是逃回蜀地,坏一点的结果是全军覆没。

谨慎小心的诸葛亮怎么可能同意这种依靠侥幸的险计?魏延还在那里气愤不已,说诸葛亮胆小。这是胆小的问题吗?分明是成功率太低的问题。

接下来再说说魏延的性格。

《三国志》中有一段关于魏延的记载是“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虽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情高傲,人人都避着他,遇上事情不敢与之相争。唯有长史杨仪不怕他,与他针锋相对,势成水火。

诸葛亮爱惜两人,时常在中间调解,司马费祎也常做和事佬。他们都觉得魏延性烈如火,不好相处。

这说明什么,说明魏延也许在普通士兵中有威望,但情商太低,在中高层中人缘很差,大家都不爱与他来往,视他为麻烦人物。

这种情况下,魏延如何接管大权?不说别人,杨仪就第一个不服,势必生乱。内部都无法稳定,再谈打下中原就是个笑话。

魏延的结局很惨,但这也证明了他缺乏大局观,不是一个担得起大任的领导者。

诸葛亮临终前安排后事,令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在他身亡后徐徐撤兵,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就随他的便,不要理会。

但魏延实在太渴望与魏军打一场,不愿听从这种安排,说丞相虽死还有我魏延,怎能因一人之死而荒废天下大事?而且我魏延是何等样人,怎能听从杨仪这小子的命令?

当时战局不顺,别说诸葛亮死了,就是活着大概也得退军,司马懿打定主意要当缩头乌龟,僵持下去没有意义,魏延看不清这一点,军事眼光不够长远。

况且这还在前线呢,再和杨仪有私怨,是不是也得回去再解决?怎能公然抗命?

杨仪、费祎等人不管他,按着诸葛亮的计划往回撤,魏延大怒,带着自己的部队日夜兼程赶到大军前面,烧绝阁道,逼着大军回战场。

杨仪本就对他有意见,这下更是火大,上书给后主刘禅,说魏延要谋反。巧了,魏延也上书说杨仪要谋反。

刘禅收到这两份上书很烦恼,他也不知道谁忠谁奸呀。不过,他身边的人倒是担保谋反的绝不会是杨仪。

但还不等刘禅做出指示,魏延手下的将士得知他违背了诸葛亮的意愿,不愿跟随他,纷纷倒戈了。魏延带着家人逃往汉中,被杨仪派马超的堂弟马岱斩杀了,割下头颅,诛三族。

这样的下场的确悲惨,但是,如果那些将士听他的,蜀汉将面临内乱。到时别说打下中原,只怕自保都难。

综上所述,魏延并不能负担起打下中原这个重任,诸葛亮没做到的事,他同样做不到。客观上的因素则是曹魏已经统一了北方,占据的地盘更多更广,提供的兵力和后勤远超蜀汉,两国不是一个等量级的,蜀汉很难打赢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