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对高洋的猜忌,表现在他受禅前,准备拟一份称帝后对百官的任命名单。这是一项重要的人事活动,高澄身边的亲信都参加了,却唯独没有亲兄弟高洋。
高澄死后,高洋的表现却异于平常。
高澄突然被刺的消息传开,大臣们无不感到震骇,只有高洋神色不变,带着手下人将兰京一帮人未经审判就全部斩杀,接着宣布:“大将军(高澄)只是被奴婢刺伤了。”
于是,高澄的死被掩盖起来,为了不走漏风声,和高澄一同被杀的陈元康,尸体被秘密处理,之后说他出使南朝。直到4个月之后的第二年正月,高澄的死讯才被公开。又过了4个月后的5月份,高洋受禅称帝。
高洋为何要立刻杀死兰京等人?又为何将高澄的死掩盖4个月?这让当时朝野上下“莫不惊异。”
既然惊异就说明不正常。
因为人们对高洋有理由感到不正常:
1、高澄死于北城,而公开的显示,高洋是在城东。邺城是座大城,从城东到城北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敌我不明,高洋如何就带人迅速赶到将人犯抓获,唯一的可能,高洋当时并不在城东;
2、高洋平时是“深沉有大度”,是个三思而后行的人,可是高澄死后却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果断,更走到了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极端,在事情还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就轻易下了结论;
3、掩盖高澄的死亡,又在宣布高澄死亡的4个月后,高洋就受禅称帝。
因此,高澄的死和高洋有很大关系。
可是,如果高澄的对手只是高洋,就不存在上述拐弯抹角的童谣警示和崔季舒面向大家朗诵诗句了,之所以如此,因为高澄还面对着满朝的鲜卑功勋贵族。
相比西魏的宇文泰,和南朝的梁,高欢建立的东魏是比较腐败的,缘由就是他的鲜卑功勋贵族们对百姓的残酷掠夺。
高欢的手下都是六镇的镇军,是不事生产的鲜卑职业军人,在北魏时的塞外,面对生活习惯和文化的本民族百姓还好,可是来到中原对农耕民族的汉人就显得残酷了。
高欢本人也想改变现状,他曾问计于汉臣杜弼。杜弼非常廉洁,他看到东魏问题的实质就是功勋贵族对国家的破坏,因此建议将这些人统统除掉,可是高欢需要这些能打仗的手下为他打天下,因此没有答应立刻实施,但是对问题的严重性高欢是看得很清楚的。
到了高澄辅政时期,高欢有意支持高澄一步步对功勋贵族进行打击。高澄本人热爱汉文化,因此他任用了一大批汉臣,以汉臣作为打击鲜卑贵族的武器。高澄的出发点是整顿吏治,打击腐败,无形中造成了汉臣和鲜卑功勋的矛盾。
高澄手下的汉臣也确实忠心耿耿,甚至在高澄的命令下敢于殴打东魏皇帝。那位朗诵预警诗句的崔季舒,就曾奉了高澄的命令打了皇帝三拳。可见,高澄手下的汉臣多么的肆无忌惮,也可想而知,在鲜卑勋贵的心里,对高澄会有多么的痛恨,想除掉高澄就不足为奇。
事实上,在公元547年8月,高欢死后不久,就有一批鲜卑宗室在北城后挖了一条地道准备进城诛杀高澄,所幸被发现。如此的事件,已经说明高澄面临的危险。
高澄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可是他面对的是两个大集团,这两个集团就是高洋集团和鲜卑勋贵集团,因此他没有先下手,只能先进行示警或者警告,却没有料到突然死于自己身边厨子的刺杀。
因此,高澄的死,表面上看是死于厨子的刺杀,背后却和高洋和鲜卑功勋们脱离不了干系,这样的话,包括兰京在内的6人刺杀团队,很有可能就是这两个集团收买的死士。
高澄对自己面临的危险虽有预感,却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