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美轮美奂的造型,珍贵的材质也是人们欣赏文物的重点之一。在《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中所介绍的珍贵文物里,有不少都是用黄金、玉石、青金石等贵重宝石制成。其中青金石大都是舶来品,从中亚阿拉伯等地辗转来到埃及、希腊等地,成为法老面具上的精美装饰线条,或者碾碎后调和成颜料,化身为壁画、油画上奢侈的一抹蓝。
03 珍稀国宝是古人智慧的凝缩,也是文明间关系的见证
如果回溯到文物产生的年代,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古老物件的背后,既凝结着无数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折射出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冲突。
古埃及的贵族墓葬中,人们发现了一种名为“韦塞赫”的项链状物品。这种装饰品的设计乍看有些不大合理:多达六七排的黄金与宝石珠串,再加上一条链子,分量着实不轻,让人不禁会生出几分疑问:戴的时候会不会行动不便?或者勒得脖子痛?
但仔细观察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古埃及工匠们用两个小小的细节,很好地打消了以上顾虑:他们在韦塞特两侧分别加以黄金装饰,以保证受力均衡;在项链背后,还有一个平衡坠,以有效减轻脖子的压力。
于是,在美观性与实用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虽然历史书中没能记录下这些无名工匠的姓名,但这些流传千年的古老文物,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令世人赞叹不已的才智。
文物,是特定时代人们的创造物,但在今天的各大博物馆中,我们常常看到不少从万里之外“舶来”的物件:古希腊风格浓郁的圣欧费米娅王冠,在某位斯基泰贵族的墓葬品中被发现;古埃及神像佩戴的黄金韦塞特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藏,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黄金臂环则出现在大英博物馆里……
在文物“迁徙”的表象之下,有着古老文明间彼此交流的踪迹。在4000多年前的黑海西岸,古希腊人和斯基泰人已经开始了贸易往来,斯基泰人向希腊人出售牲畜、鱼、皮毛,作为交换物,希腊人为他们制作了精美的黄金饰品和陶器,圣欧费米娅王冠大概就是某位斯基泰贵族的“特别订制”。
黄金资源匮乏,又对金饰情有独钟的苏美尔人,早早地就开始从伊朗、土耳其等地进口黄金,然后用精湛的技艺制作成各式装饰品,其工艺后来更是流传到埃及、希腊等地,进而催生出更多的艺术珍品。
但在另外一些时刻,文明间的冲突同样触目惊心。特别是到了19、20世纪,随着西方世界的兴起,殖民者们纷纷来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淘金”,他们中的一些人打着“考古”的旗号,或者干脆在战争中“趁火打劫”,掠夺了大量当地文物珍宝。直到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想一窥前人留下的文物精品,还只能千里迢迢去往海外,时间与金钱成本之外,又有多少的无奈与痛苦。
04 结语:博物馆里的万千奇妙故事,等待我们一一解锁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的奇妙故事,折射出一段鲜活生动的历史。
从数量上看,《走!去博物馆学历史》系列书籍所呈现的文物,只是浩如烟海的博物馆陈列中的万分之一,但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审视文物的有趣视角:从外观到年代,从工艺到材料,每一个小小的文物,都能够挖掘出如此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当我们再次置身于博物馆中时,或许可以试着借鉴书中所提供的思路,用全新的眼光去解读文物里的故事,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