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在经历了一系列历史趋势之后,天下最终以三足鼎立的对峙,局面持续了非常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后世以《三国志》为首的严谨历史文献以曹魏为主体视角记录历史。
而以《三国演义》为首的小说演绎或者民间野史则基本上往往蜀汉为主体视角来演绎故事。
对于同一时期的东吴政权,则往往变成了被忽视的一个存在。
对于曹操先败于赤壁,之后加上汉中失利,之后曹魏只能依据北方黄河流域统治,虽实力强劲但无法南扩的局面我们都有明显的认识。
而蜀汉因夷陵之败国力大伤,之后在诸葛亮时期虽不断北伐却最终难以扭转天下格局的历史我们也非常熟知。
但对于东吴政权的得失,我们可能就没有那样清楚的了解。
那么东吴政权的战略政策是怎样的呢?
是怎么的失误造成了东吴最终没有能够继续扩张了呢?
三国局面的形成,同三个主要政权的战略得失息息相关,正是三个政权各自的战略失误导致了三分格局的形成。
那么东吴政权作为一个割据政权,其国家格局是怎样规划的呢?在割据时期又采取了怎样的扩张战略?
又是怎样的局限性使得东吴政权扩展最终难以继续?
下面我们就三国时期东吴的三次战略大调整来详细讨论一下些疑问。
一,由越击益州到扶持刘备的战略转变
蜀地的战略意义不仅早被诸葛亮看在眼里,在其对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之前。
孙权在南方扩展之时也曾将图谋蜀地作为了一个战略支点,意图在曹操完成北方统一之前,将东吴的势力越荆州而下益州。
但直到赤壁之战这个战略都未能来得及实现。
而周瑜作为这个战略的首要支持者,之后还曾在赤壁之战后计划拿下荆州后图谋益州,然后消除西方面的威胁。
从而在中部的襄阳建立战略基地发动对北战争,从而一统天下。
其实曹操南下之前,是这个战略的最佳机会,这个时期荆州地区还没有出现曹操、刘备成型的强力障碍。
而荆州的刘表与益州的刘璋政权都较为弱势,可惜东吴还没有准备好,就迎来了赤壁之战。
但这个构想最终因国力不足以应付两线作战而被搁置,周瑜的一些冒险方案也被孙权否决。
加上之后周瑜过世,西进方案失去了支持者,重视孙刘联盟的鲁肃上台。
冒险越击的计划变成了扶持刘备夺得益州政权,在蜀地方向建立盟友政权。
二,荆州北进到保守守荆的战略转变。
作为一处门户,荆州的重要战略用途有两个,一则是东西方向的进军枢纽的便捷通道,二则是以南攻北的战略支点。
鲁肃的战略构成中,计划让已经盘踞在荆州部分地区的刘备去拿下蜀川然后东吴凭借荆州北进。
但鲁肃没有想到刘备的战略构想其实也包括蜀汉占据荆州地区。
而鲁肃为支持刘备取得益州,采取了荆州外借政策,
让刘备通过荆州为底盘西入益州。
结果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居然将荆州的归还日期擅自推迟,并向东吴方面表示要等汉中争夺战成功后再归还荆州。
导致边境局势迅速紧张,东吴方面最终出兵占据了荆州几个区域,导致双方划定了临时分界。
之后关羽主政荆州时的不合作政策导致了东吴最终大范围向荆州用兵还联合了曹操集团,最终关羽覆亡。
这时占据荆州的刘备反而成为了东吴在西方面的威胁,在这次战略调整的最大失误在于:
在这次荆州易手当中,襄樊地区被曹操占取使得北方的战略门户出现破绽。
而益州对荆州地界用兵又较为合适,于是刘备不久之后率复仇之师大兵压境,陆逊与其在夷陵苦战,最后也使用了火攻逆转了这次危机。
相比起周公瑾的火烧赤壁,陆伯言的火烧连营更像是一系列战略失误之后的补救。
三,从力取合肥到依托建业防守的战略转变
荆州战略失衡的开始,使得战略中心完全转移到了建业一带,成为了之后东吴试图战略扩张的选择。
那就是攻打合肥然后吞下徐州,以两淮为战略支点破局。
于是孙吴在253年之前连续五次发动合肥之战,但在此区域守将的抵抗下均无功而返,最终合肥破局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