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凿壁偷光主人公,官至宰相,却因官德和贪婪而罢官

2020-10-03 19:34:45 作者: 你所不了解的

凿壁偷光的故事我们太熟悉了,是长期作为励志故事被孩子们所传颂的。

故事主人公匡衡,幼时家里贫穷,穷的连晚上点灯都是奢望。与雪夜看书的孙康和抓萤火虫照明的车胤不一样,匡衡的办法是在墙上打洞,借助透过墙壁的邻居家的灯光看书。

这个办法仔细分析下,效果可能也很不怎么好。一是过去的灯亮度本身就不高,穿了墙,那距离起码又远了不少,透过的光亮实在微弱;二是点灯的时间怕是也不完全固定。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事,穷人匡衡点不起灯,隔壁却有家境还不错的邻居每晚点灯。按现在理解,古时候贫富差距明显的人们还是杂居的,而不像如今富人和穷人分隔的那么明显。

尽管质疑偷光的效果不好,但结果是匡衡读书很成功。到底是因为每晚偷光学习使匡衡获得长足进步,还是刻苦学习又聪慧的匡衡读书有了名气,需要有励志故事来增添传奇,就不得而知了。

匡衡最厉害,也是声名远播的地方就是对《诗经》的透彻的理解,并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当时崇尚儒家经典的儒生圈子里,匡衡凭借这一点名气越来越大。甚至史书记载,当时儒生群体中流传着一句话,说“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这是夸匡衡对《诗经》的解读到位,别人听他解说《诗经》,立马眉头舒展、心情舒畅。

汉代还没有施行科举制度,当官仍靠推优,所谓举孝廉。由身份尊贵者来推荐声望和学问大的人入朝为官。匡衡因为《诗经》解读的太好,一招鲜,得到了多个朝中大臣的欣赏,匡衡得以进入仕途,担任郎中、博士、给事中等职。

汉元帝碰巧也是《诗经》粉丝,自然对匡衡推崇有加。而匡衡更是充分发挥长处,上书谈事都是引经据典,深得皇帝器重,升官速度相当了得,接连担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最终在建昭三年(前36年)达到人生顶峰,官至丞相,封乐安侯。

如果这么来看这个故事,那妥妥的励志人物,勤奋刻苦的穷孩子,靠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历史总是不遂人愿的,我们一般都只给孩子将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而甚少去说说匡衡当了大官后的表现,特别是最后的结局。

实际上,汉元帝后期,汉朝政治生态和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当时大宦官石显把持朝政,权倾朝野。部分权臣不甘石显乱政,就上书弹劾,岂料反被石显报复,死的死、关的关。作为重要朝臣的匡衡,却没有任何的抗争,据说已经站队到了石显那一边。

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如同不断重复的历史桥段一样,石显很快失势,此时匡衡才趁势上表弹劾检举他,狠狠踩上一脚。只不过这么做被同僚都看在眼里并被弹劾,大家都不耻匡衡的 “阿谀曲从,附下罔上”。

公元前29年,匡衡的儿子匡昌因为醉酒杀人入狱,而另有其他儿子妄图劫狱救人,案发后,匡衡再遭弹劾。

惶恐不安的匡衡虽然并未因此受到责罚,但山雨欲来也是无法抵挡了。最终,匡衡之前的贪婪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检举了匡衡之前私自扩大食封土地的事情,汉成帝终于免了匡衡相位,但法外施恩,并未治罪,而是让他以平民身份回乡养老。

高开低走的匡衡,再次为我们敲了下警钟,人生路漫漫,走到最后仍能走的稳当才最为重要。如果心术和品德有问题,少年时代越是刻苦,取得的成绩越是大,走上邪路的破坏力可能也越大,最终的结局可能也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