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窟内景:左边是西壁龛,右边是北壁
禅定式洞窟,是由印度僧人的居室“精舍”演化而来的。莫高窟的禅定式窟室,是在主室内开小室,只供僧人坐禅修行,吃住另有他方。
这种窟型与中国早期佛教盛行的小乘禅定修行方式有关。北朝时,佛教形成一个学派——禅学。按照禅学的说法,僧众只要静坐敛心,止息杂念,专注一境,久而久之,就能达到身轻心安,观照明净,从而自我解脱。北魏时,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九年入寂之事,就反映了当时坐祥修行的事例。禅定式洞窟就是这种宗教观念的产物。
小乘佛教在敦煌盛行时间不长,因而莫高窟开凿的禅定式洞窟也不多,只发现三处,都是早期洞窟。第一处是北凉时的第268窟(包括第267、269、270、271共五个编号,实为一个禅定式);第二处是北魏时的第487窟(后世有所重修);第三处是西魏时的285窟。其中第285窟保存最完好,规模也最大。
第285窟北壁供养人发愿文中有“大代大魏大统四年”和“大代大魏大统五年的题记纪年,可知北窟建于公元538—539年。主室呈正方形,约六米见方,窟顶为覆斗形,饰以华盖式藻井。西壁中间开一大佛龛,两侧各开一小佛龛,塑有禅定式佛像。南北二壁各开四个对称并列的小禅室,小禅室一米见方,只能纳一个僧人坐禅。禅室门为圆券形,上沿画有火焰纹门楣。禅室上和中间绘有壁画。现几个禅室门前砌有小土塔,是元代人修的。窟室地面中心遗存一个方坛底座,高出地面30公分,此遗迹可能是一个方形佛坛,佛坛上原有塑像,以供僧人坐禅时观像。(周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