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董源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国主李璟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五代时期有“荆、关、董、巨”四大家。其中荆、关为北派代表,在整个北宋初期,几乎是北派画风的天下,故而荆、关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欢迎;相反,作为南派的董、巨则长期受到冷落。直到北宋中后期沈括以及米芾的关注才稍有改观,特别是米芾的推崇,让董源一时之间进入到了画史的舞台中央。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米芾的《画史》对董源均有记载。
开创江南水墨山水画派董源,又名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人,自称“江南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他生于唐朝末年。据传,南唐中主李璟迁都南昌时,董源受到朝廷的赏识,随着政治地位的升迁,使他的绘画艺术有了一个施展于朝的良机。他的山水画艺术曾得到李璟的垂青。
相传,青年时期的南唐元宗曾经在庐山修筑了一个风光绮丽的园林,并且对这处居所相当喜爱,但由于政事所累不能多多前往。为了能够常常观赏风景独好的庐山看,就命绘画技艺精湛的董源前往庐山写生,董源的一幅独具匠心的《庐山图》将庐山诸多美好景致囊括其中,南唐中主看了,之后不禁连连称叹,观赏这幅画仿若置身于庐山山间,因此对这幅画非常青睐,让人把它悬置在卧室之中,得以日夜常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董源的山水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董源不光是在山水画上成就非常高,并且他笔下的走兽和人物也无不栩栩如生。
保大五年,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赋诗。董源和当时的肖像画家高冲古、仕女画家周文矩、界画家朱澄和花鸟画家徐崇嗣等合绘纪实性大作《赏雪图》,画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绘。此后,有关史籍皆没有载录董源在南唐末年的活动,极可能逝于南唐末年,享年约七十岁左右。
平淡天真,唐无此品董源, 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善绘地势平缓的江南丘陵地带,注重笔墨表现,画面中皴擦点染相结合,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皴法,有淡墨轻岚,平淡天真的特点。
董源擅长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山水初时师法荆浩,笔力沉雄,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最让董源从宋朝一众画家中脱颖而出的是他的水墨山水,他别出心裁地使用披麻皴、点苔法来描绘绮丽的山水风光,传神地把山川重叠、云起云灭、芳林曲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广大世人的眼前。
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所绘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成为鲜明的对比。
董源的山水皴法状如麻皮,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
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险峰,多作平峦缓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渔者、渡客等星星点点,饶有生机。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而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与水墨皴点相衬托,饶有秾古之趣。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水墨类王维,着色类李思训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
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可董源的山水画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却又与李思训讲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画迥然不同。
故,董源山水画法有两类,“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可见他既能作水墨意笔,又长于青绿山水。今在传为董源的画迹中可略见他的小青绿手法,如《龙宿郊民图》轴。
《潇湘图》
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以平远取势构图,描摹出江南山水的秀润空灵与淡远清深。山势自卷首而起,花青运墨勾皴,渐至层峦叠嶂,愈深愈远。画面主要用“披麻皴”和“点子皴”来表现。在用墨彩渲染时又在山凹得当处留出了云霭雾气,造成迷漾淡远之感。
《龙宿郊民图》
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华辇之下,歌舞升平,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然而山顶作“矾头”,山坡用“披麻皴”,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
《夏山图》
构图从高远取景, 整幅重岚叠冈, 渊渚烟汀, 树木华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 全用墨点簇皴而成, 树木浓重厚实, 有葱郁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点皴法, 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 极尽变幻莫测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