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当领导,王世充和李世民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究竟差在哪儿了

2020-10-06 15:26:05 作者: 同样是当领导

第一,知人善任,特别注意任用东宫、齐王府的旧部

李世民即位后选用官员,并未特别照顾秦王府的旧僚佐,反而选用了不少东宫、齐王府的旧属;有些秦王府旧僚佐因此很不满,李世民却说:

“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这段话非常大气,是一个英明的君主该说的话;同时,东宫旧臣魏徵历任侍中、太子太师等职,王历任侍中、礼部尚书等职,二人都曾任宰相,为“贞观之治”做出了贡献。

第二,李世民纳谏历史有名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我国统一天下的皇帝大概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以“纳谏”闻名的李世民算是数一数二;不管是什么人,提出建议只要有道理,他都虚心接受;李世民纳谏,一方面,是治国理政的需要,通过纳谏可以有效避免决策失误,更好地处理政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消除负面影响,塑造领导者的正面形象。

第三,通情达理的明君

据《旧唐书》记载,有女郑氏“容色绝姝,当时莫及” ,李世民遂下诏将郑氏纳入后宫;当诏书还没有发出去,听闻郑氏已经许配了人家;李世民马上收回成命,停止册封;纳郑氏一事虽小,但体现出李世民的心胸和通情达理,而且这事如果处理不当,会落下话柄,有损自己的正面形象。

王世充和李世民差别的具体对比

在“郑”建国之初,王世充也曾经志向远大,他作为隋末群雄的一员,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军事能力;称帝建郑、署置百官,称帝后颁布了诸多政治军事措施;他建立的政权曾是李唐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但是王世充格局实在太小,一步一步将手里的好牌打烂;反观李世民,虽然有杀兄夺位如此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却没有影响他当一个好皇帝;两人在领导方面的对比非常明显。

纳谏行为对比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明君应该从善如流;这个道理王世充和李世民都懂;而王世充制定了过高的目标,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于是大量有志之士谏言上策,但他不是真心采纳这些建议,只是作出一副“明君”的样子;所以谏言一多,他就不耐烦看下去了;反观李世民纳谏,是脚踏实地想建立一个好国家,真心实意想听取他人的想法,他很多虚心纳谏的故事都传为民间佳话。

王世充缺乏领导者提纲挈领、知人善任的能力,在建国之初,政务繁多,王世充事事亲力亲为,结果精力不济,无法完成;很多举措都虎头蛇尾;这和他心胸狭隘有关,自古皇帝都多疑,王世充是篡位之君,他只信任自己的亲戚和少数心腹;相反,李世民有个突出的能力,就是看人很准,极会用人;从唐统一天下之前,集结秦叔宝、程咬金等猛将,到玄武门之变之后重用魏徵,每个人才都用得恰到好处,使他们的特点也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会识人、能用人是领导者非常重要的能力。

细节上处理的对比

王世充在称帝之前就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姿态;据《资治通鉴》记载,在成为太尉、尚书令后,就在自己的府衙外设了三榜,“一求文才学识堪济世务者,一求武艺绝人、推锋陷阵者,一求能理冤枉拥抑不申者”;当时天下大乱,有建功立业或济世安民志向的人为数不少,王世充是洛阳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也很有一些才能和实力,所以其求贤榜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每天都有数百人向王世充上书陈情,建言献策;王世充是怎么做的呢?由于摊子铺得太大,他精力不济,对待人才采取“敷衍”政策,给点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对待个别人不周到,与军国大政相比属于细枝末节,但是一叶知秋,时间一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王世充的人品,有识之士也会对其心灰意冷;反观李世民,前文所述郑氏一事,如果李世民最后真的将郑氏纳入后宫,对他的正面形象将会造成细微损害;但像这些细节积少成多,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李世民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总结

王世充与李世民在塑造领导者正面形象上的“一败一成”所蕴含的历史教训和经验说明,首先,领导者必须认识到,肩上担的是责任,需要把工作做好,当领导不是为了有面子;其次,领导者要有塑造自身正面形象的意识,还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如此一来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资料:《隋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