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开创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在他的治理下,大唐帝国迅速从战火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国力蒸蒸日上,开始迈向封建时代的顶峰。和历史上每一个大有为的皇帝一样,唐太宗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够和自己一样,雄才大略,文武双全,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
可惜14个儿子中,挑来挑去,居然没有一个令他满意的,这不得不说是李世民的人生一大憾事。在一堆儿子中,除了旁支庶出和庸才外,能够有实力争一争那个位置的,只有三个人。他们是大哥李承乾、老四李泰和老九李治,他们都是长孙皇后亲生。
唐太宗 李世民
老大李承乾,身为嫡长子,先手优势无法撼动,李世民也早早地帮他定下名分。为了保证李承乾的教育,唐太宗派了杜正伦、张玄素、于志宁等人来做他的老师。这些都是德才兼备的正直之人,可见李世民对自己这个大儿子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奈何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这么好的教育资源,李承乾硬是一点好的都没学到,反而顽劣成性,经常顶撞老师。
李承乾喜欢带着人,去劫掠百姓养殖的牛羊,回来煮肉吃,让百姓叫苦不迭。李世民多次为这件事斥责他,可李承乾毫无悔意,甚至心生嫌隙,长时间不去拜见老爹。后来长大一些,李承乾玩得更过火。他在自己宫中,玩排兵布阵的游戏。可怕的是他要求“真打”,对战双方必须要有伤亡,他才玩得尽兴。谁要是不“真打”,他就把谁绑在树上吊死。
如此残忍的性情,有大臣看不过去对他劝谏,他居然派人去暗杀这位大臣。这样的表现,唐太宗都看在眼里,无疑是大失所望。如此品行,将来怎能将自己的大业放心交给他?李世民的心中,渐渐生出了废立的想法。
李泰排行老四,从小聪慧,对于经史子集非常喜欢,得到唐太宗的另眼相看。对这个儿子宠到什么程度,直接封为正一品的卫王,还允许他不用到封地去。有一次,唐太宗听说魏征、房玄龄等元勋老臣对李泰不是太尊重。勃然大怒,特意把这些人叫过来痛骂一顿,教育他们对李泰态度要好一点。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于大哥李承乾的位子,李泰可是非常眼馋。后来李承乾的种种行为,大失人望,失去了唐太宗的宠爱。
李泰一看机会来了,暗中与一批大臣们组成联盟,以李承乾为目标。等到李承乾被废之后,原本李泰认为东宫的位子非自己莫属。可没想到,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支持自己的弟弟李治。这让李泰恼羞成怒,那个软弱的弟弟李治,居然也能成为人选之一,来和自己竞争?在他的打压之下,李治哪里是对手?被打得节节败退。
可李泰忘了,他如此强势的表现,将唐太宗置于何地?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怎能容忍有人在他面前肆意妄为?而且李世民觉得,以李泰这样冷酷的性格,如果真的继承大位,那么他的其他兄弟们,将都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唐太宗亲自出手,将李泰囚禁起来,这位爷也正式出局。老大和老四都没了,这个万众瞩目的位子,“哐当”一下砸在了老九李治的面前。
唐高宗 李治
常言道“老子英雄儿好汉”,唐太宗其实对李治软弱温和的性格并不太满意。但是没辙,实在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了,李世民只能勉为其难,从矮子当中拔高。如果是普通人家,李治的性格没问题,老实宽厚,做事情中规中矩。也许做不了大事,但也不会犯大错,守住一份家业是绰绰有余。可惜如果作为一国之君,他的方方面面就真的不够看了。
由于担心这乖儿子将来镇不住局面,老爹唐太宗真是操碎了心。把李治带在身边,言传身教,亲自书写《帝范》,传授治理国家的本领。还找机会让李治经常在大臣们面前露脸,以此来树立他的威望。甚至在临终前,唐太宗还做了两个铺垫。一是将功勋卓著的李绩罢官贬黜,告诉李治将来继位后,再将李绩官复原职。这样李绩就会对他感恩戴德,安心为他所用。
二是将长孙无忌等人叫到病榻面前,嘱托他们要好生辅佐自己的儿子。终于,在老爹的妥善安排下,22岁的李治安安稳稳地坐在了那个位置上,史称唐高宗。
唐高宗 李治
唐太宗的这个选择,不能算最优,但也绝对不差。纵观唐高宗时期,虽然没有在文治武功上做出耀眼的成绩,但李治基本沿袭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而且他本人谨慎稳重,因此整体局面比较稳定,国力持续上升,作为“守成之君”是完全够格的。